三八节当天,连续观看了两部女导演拍摄的女性电影,一部是文晏执导的第二部长片《想飞的女孩》,一部是意大利国民级演员宝拉·柯特莱西自编自导自演的长片处女作《还有明天》。虽然她们拍摄的女性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年龄,但是女性的处境却如此相似。在一个父权制运作的社会体系里,女性的话语权微乎其微,甚至还遭遇人身危险,但是在如此艰难的生活夹缝中,女性依然活出了自我的风采。
说实话,《想飞的女孩》还挺出乎意料的,之前传来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消息,再加上导演处女作《嘉年华》饱含距离感的冷峻疏离的气息,脑海里想象的《想飞的女孩》可能也是这种文艺片的味道。但没想到,第二部电影加入了类型片的手法,带动了整部影片紧张的节奏感。首先是刘浩存饰演的田恬拼命逃出毒窟,却杀了人,开头就制造出犯罪悬疑的感觉,走投无路潜入影视城投奔表姐方笛;其次是耿乐饰演的黑老大带着打手和火锅店老板潜入影视城寻找田恬的追杀戏继续营造强烈的戏剧感,三人小队误入剧组被暴打的戏码也带来很多喜剧感。
叙事线在当下逃命和回忆过去中反复跳切,观众终于明白了这两个女孩的来龙去脉。田恬吸毒的父亲也就是方迪吸毒的舅舅,一直靠着开服装厂的姐姐供养,结果,长大成人的方笛在影视城辛辛苦苦做武替替母还债;而田恬则集多种苦难于一身,从小就被父亲怂恿撒谎骗钱,十七岁就怀孕生女,后被毒贩报复强制注射毒品。这种人间惨剧会让人觉得很“狗血”,可是想一下现实生活,有时出其不意给你一记重拳,比电影还“狗血”还暗黑。中式家庭的负债累累好沉重,这对姐妹只好彼此依靠,互相取暖。尤其是刘浩存饰演的田恬太让人心疼了,那种小心翼翼的楚楚可怜小模样让人泪目很多次。
影片采取了强情节的戏剧化叙事讲述了原生家庭带给女性的成长之痛,也少见地将一对表姐妹的关系搬上了大银幕,顺带也展现了影视城的生态圈现状。上映之后,引发不少关于女性电影的讨论,比如文淇饰演的方笛在生理期一次次下水拍摄,太残酷了,不忍直视,这是为了表现方笛的坚强独立懂事,还是赤裸裸的“虐女”?可是影片展现的这幕场景就是要告诉女孩们,要敢于说“NO”,不仅是在社会职场上遭受不公平待遇时,也要勇于对自己的原生家庭说“NO”。可是在这个家庭中,方笛的妈妈被弟弟“吸血”,连带自己的女儿也要被榨干,田恬则被父亲之罪卷了进去,永远无法“上岸”,悲剧命运重复上演。
中国传统的苦情叙事无形中会加强女性自我牺牲精神的光环,可是现在的我们要为这种光环祛魅,“乌鸦”就是这种默默反抗的意象和表征。田恬从小喜欢乌鸦,因为她觉得自己和不受待见的乌鸦同病相怜,少女时期就在胳膊上纹了乌鸦。在影视城做武替的方笛永远是一身黑衣,把自己裹得紧紧的,那是藏匿起来的紧绷感。还好,结局,方笛扮演的“黑乌鸦”终于张开巨大的翅膀,飞起来了,留下一种念想。
与《想飞的女孩》相似,《还有明天》采取对观众友好的戏剧化叙事,并加入了多种类型元素,歌舞、喜剧、悬念、误会、巧合、漫画式表演等等,但表达的内容和形式无疑是高了一个层级,更多元,更全面,更立体,更艺术。全片的黑白影像瞬间就把观众拉进历史的现场质感,还有绝佳的配乐,女主人公的出行总是配着当代的各种摩登音乐,各种角度变速变焦旋转的花样镜头营造了浪漫跳脱的氛围感,连家庭暴力都是以有节奏的舞姿展现的。宝拉,这位全能女性电影人才华横溢,她把家庭暴力、重男轻女、同工不同酬、性骚扰、女性被要求闭嘴、女性投票权等等如此密集的女性议题巧妙地融入各种叙事段落,举重若轻,以喜写悲,以甜写苦,将沉重的家庭悲剧和严肃的政治议题居然拍得如此轻松、自由、风趣、浪漫,让人如沐春风,如释重负。
1946年,战后的意大利作为战败国被美国大兵管辖,经济萧条,未来迷茫。影片展现的就是一个普通的贫穷意大利家庭,男主人经历过两次战争,成为他暴打妻子的借口;傲慢自大,粗鲁无礼,对妻子颐指气使,还经常嫖妓。而宝拉饰演的家庭主妇迪莉娅太能干了,在家做饭洗衣,照顾三个孩子,还有瘫痪在床的公公;在外打零工,给老人打针,补衣修伞,挣的钱还要上交老公,补贴家用,自己却舍不得买一件新衣,一点小事做“错”了,一句话说“错”了,就要遭到丈夫的一顿毒打,甚至用浪漫的想象来对抗这种习以为常的暴力,减轻痛苦,麻木自己。
父权制无所不在的压制系统让人窒息,但影片高明的地方在于,迪莉娅明明是受伤害的弱者,却把她拍得很有智慧,还特别有力量感。广场上为了女儿,她和邻居大妈吵架,真实生动接地气;通过迪莉娅之眼,观察到无论什么家庭,贫穷还是富贵,女性的地位都一样,处于低男人一等的第二性,只有单身独立的洗衣店女老板敢于硬怼不尊重女性的男顾客,这也促使了她思想上的改变,重新捡起扔到垃圾桶的信件;还有哀悼公公的群戏太讽刺太“喜感”了,人人都在高歌公公的美德,只有迪莉娅看清了这一幕幕虚伪可笑的人间戏剧,和闺蜜一起围坐在过世的公公身边诅咒。
更“飒”的是她对女儿的态度:给女儿攒钱不是让她买嫁衣,而是要供她上学。武装自己比结婚靠谱多了,不愧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天下第一明智清醒妈。片中的母女之情表现得很是温馨、动人,女儿同情妈妈的处境,但也仅限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父亲和祖父只想把女儿、孙女当作一个交易砝码,只有母亲真正关心女儿的未来,当她看到未来的“金龟婿”有暴力倾向时,她果断地求大兵炸毁了男方的咖啡店,成功阻止了这场婚姻,也打破了女儿所幻想的“爱情神话”。当妈妈去参加选举投票,发现选票遗失时,女儿及时地把选票送到妈妈手上,那一刻的默契让人会心一笑。这时候,观众才明白迪莉娅手中的信件并非修车匠写的情书,而是选票;迪莉娅奔跑的目标不是与情人私奔,而是投票站。正是拥有选票,迪莉娅和女同胞们才拥有了敢于反抗的勇气,虽然是闭着嘴,却吓退了自己的丈夫。
这也是意大利女性第一次拥有选举权的历史时刻,《还有明天》把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一刻搬上了大银幕。1946年6月2日和3日,2500万选民中有1300万意大利女性前往投票站,她们从家务中抽身,攥紧选票,写下自己的选择。《还有明天》会让人联想到《女人四十》和《出走的决心》,但迪莉娅比《女人四十》中的阿娥更有女性觉醒意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比《出走的决心》更有灵气,也更有历史观照的大格局和社会普遍意义。我们与迪莉娅共鸣,宝拉用她的摄影机描绘了一幅女性投出选票的图景,启迪了更多身陷困境的女性走向社会,争取自己的权益。
3月,春暖花开,连看的三部电影《初步举证》《想飞的女孩》《还有明天》,都跟女性救赎有关,分别讲的是自我救赎、姐妹救赎、母女救赎,彰显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互助的力量。有意思的是,这三场散场时,我回头看了一下,影院里坐着清一色的女性观众,从年少到年长,更感觉到女性命运共同体在现实中一种联结的可能性,只要我们一直在拍,一直在讲,一直在看,女性话语就有声量,就有影响,就有未来,希望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