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时期国防教育的改革创新,高校的国防教育面临着传统的国防教育形式与大学生的“理解鸿沟”,大学生对于国防教育的传统形式多停留在一种单纯的口述教育和模式化训练上,因而并未能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行动,没有实现从情感到思想理念的内化以及从思想理念到操作技能培训的外化。主旋律军旅电影《红海行动》将超文本化的叙事、技术语化的视听语言和符号编码的集体主义营造出兼含情理、认知和情感的传播生态,为国防教育提供了跨媒介叙事的思路。
军旅电影IP的核心叙事要素
影片《红海行动》的英雄叙事去魅、集体主义符号重构、科技军事实证式的呈现,其方法是“情”“制”“价”“合”的国家认同建构,“即以意识形态话语融入类型话语”,颠覆了我们的经验,让人耳目一新。
双重意义的英雄叙事与身份价值投射。片中采用多线叙事、多面角色营造的“个人英雄”与“集体英雄”并存的辩证关系。以队长杨锐为中轴的特种兵集体群像既映射了个体品质(狙击手的稳重、医助手的柔软),又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配合消解了传统意义的个人英雄主义,进而将英雄主义由个人英雄光环带至系统化的执行过程中,间接意义上象征着国家力量在个体奉献的聚结中生成。在视听表征上,片中大量运用高速剪辑的战术配合镜头(如相互掩护、机器配合等)强化了英雄行为的专业性和制度性,观众在观影中不自觉地建立起军事行动效率与国家治理效率的联想关系。
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视觉表达。“我们”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视觉符号主要有3种:身体符号:以“伤”和“残”等身体痕迹(断手、脸上的伤口等)构建国家性的伤痕(即“国家伤痕”),在身体的痛苦里转化为对于国家的牺牲;空间符号:“逼仄”的机舱内展开的战斗或任务讨论、在荒野上排成队伍行走等封闭空间(狭小和封闭环境)调度,建构团队中个体彼此依存关系;技术符号:由无人机拍摄、北斗导航等技术产生的群体性的技术支持,解构个体霸权主义。这些视听符号通过炮弹爆炸、机位低角度的俯拍等烘托出的“国家—军队—个人”价值投射链。
科技战元素的意识形态转码。电影对装备细节的极地求真(枪械的微声特性05式冲锋枪、直升机舱内部结构直-8)有两重目的,一是技术祛魅:让先进的武器装备通过操作环节呈现(指纹解锁武器柜、按动夜视仪开关)从而“祛魅”为寻常之物,并暗示中国先进武器已经纳入日常、常态的“硬件”发展阶段;二是符号秩序:信息化作战系统(战场三维建模)的屏幕界面特写镜头,让武器以科技理性的外观隐喻着国家的合法决策,武器运用的成果便是数据化的“绝对理性”,视觉上让国家暴力的机器异化为技术中性的秩序维护者,避免传统战争片中的伦理焦虑。
国防教育需求与IP叙事的
适配性
当前,大学生国防教育停留在靠教师说教、靠学生军训等形式单一、缺少主动性的“灌输阶段”,容易导致三重困境:一是灌输的知识相对单一、比较抽象,不符合当代学生普遍倾向于可视性和可交互性的信息接收特点;二是价值观念灌输过于抽象,难以打动学生的情绪,也较难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应用;三是军事技能训练时间短、活动生硬,难以达成长效国防素质教育。相比之下,美国将国防纳入基础教育必修内容,开展童子军等实践活动,我国应思考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认知教育方式。
而军事题材影视剧IP叙事具备三点突破现有教育瓶颈的力量:其一,情境再造力量。以《红海行动》为代表的军事题材影视剧叙事运用诸如高负荷战场场景演绎、基于真实战场博弈的兵棋推演等手法,让观众置于具身体验情境当中,在“蛟龙突击队”的营救人质叙事活动中能够感知武器装备认知。其二,价值认同力量。影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如狙击手顾顺)和集体主义叙事,即国防责任意识的人格化投射。其三,行为牵引力量。虚拟军训系统还可借助军事题材影视剧IP开发战术协同VR模式,以“也门撤侨”的故事脉络在现实战役场景中的演练任务为导向,譬如,通过现场设置伤员救护、火力掩护等任务链,在现实任务链引导下训练军事技能,能够有效转化游戏化正反馈的国防技能训练方式,激发了显著的军事参与黏性。
高校国防教育场景的
跨媒介重构
一是完善授课体系,围绕军事理论课知识点,剪切电影中精彩故事,讲清知识点背后的国防、军事相关知识点(如:武器技术原理)等知识点的军事影视案例资源库;二是完善实践体系,实现将电竞对抗列入学分,以队友默契度、战术运用率、物资利用度等为考核依据的竞赛成绩换算“国防实践学分”的奖励措施;三是完善训练体系,以VR方式落实预备役虚拟军训的训练方式,组队进行多兵种协同虚拟练习(如:模拟城市反恐怖军演),让学员根据电影案例中的任务目标。
另外,还要打造“影视IP主导、教育教学空间支撑、技术和教育资源互补”的利益共同体平台。制定规范的IP授权程序,厘清影视企业、游戏运营商与教育主管部门三方关于影视IP授权范围(角色设计、武器道具模型、模拟场等)、改编级别(课程性质的教学版、商业用途的商业级)、版权归属(归属政府、归还影视企业或归还用户)边界等。制定军事理论课军事课件资源库,将电影剪辑、电子竞技对战逻辑(军事团队、战术决策)和虚拟军事训练空间(军事虚拟战役)、虚拟军事训练空间(军事VR战争模拟)分别细分成标签,便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去检索对应内容。
(作者单位:武警警官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