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凝
今年是中国电影诞辰120周年,中国电影从横空出世的那一天起,就注定跟戏曲捆绑在一起。很庆幸作为一名年轻导演,我的处女作《梨园追梦人》和我新拍的《梨园琴心》,都是跟戏曲有关的。
筹备《梨园琴心》之初,我内心充满忐忑。如何将京剧这一古老艺术的精髓,通过现代影像语言传递给观众?如何让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梨园故事,在短短几十分钟内焕发新生?创作过程犹如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对传统艺术在当代的生存状态有了更深的思考。
《梨园琴心》是微电影《梨园追梦人》的姊妹篇,都是描写当代戏曲人、梨园行故事的写实性故事片。《梨园琴心》首次将镜头聚焦于京胡演奏家这一群体,细腻入微地描写了他们鲜为人知的生活点滴——那些酸甜苦辣的日常、悲欢离合的人生轨迹。故事取材于北京的一位年轻京胡名家的亲身经历。该片描述了著名琴师姚远正在为一个重量级的中青年器乐大赛作紧张准备,而在这个紧要关头,他所指导的学生意外受伤,无法完成毕业汇报演出的伴奏任务。一边是苦练数十年终于有机会站到“台中间”,一边是“戏比天大”对观众负责的诺言,姚远经过艰难的内心抉择后,选择坚守一名京剧琴师的初心……
创作之初,编剧、导演、监制等主创团队,就对生活中的京胡琴师本人的从艺经历做了大量且深入的了解,为这部影片的创作打下扎实的内容基础和观众接受基础。京剧演员的故事大家听的见的很多,可与演员息息相关的伴奏器乐演奏者的故事首次“亮相”银幕,他们和演员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亲密无间,相互成就。开机之初是想请一位专业影视演员来饰演剧中“姚远”一角,考虑再三,这一角色非京胡师姚利先生本人莫属。京胡艺术的难度之大,非一日之功,和中国戏曲文化的四功五法一样,需要从小练就,专业的影视演员在“声台形表”上一定更胜一筹,可既会演戏又拉得一手好琴的人屈指可数,实践证明,现实生活中,姚利先生在舞台上不仅用精湛的琴艺征服了观众,更以真挚的情感演绎,倾情展现了京胡演奏家在其专业领域内的非凡魅力与深厚底蕴。
影片开头“夜深沉”曲牌演奏的镜头,我用了长达近三分钟的推拉摇移以及叠画处理,力求保持完整性。这引发团队内部的争议,有人认为现代观众难以忍受这样的“慢节奏”。但我坚持保留,因为那双手的每一个细微动作都承载着几十年的功力和匠人对专业驾轻就熟的得意,令我意外的是,试映时年轻观众反而对这些镜头反响最热烈,他们说“仿佛能听到琴弦的呼吸”。这让我明白,不是年轻人不喜欢传统,而是我们常常低估了他们的感知力。在表现京剧表演片段时,我没有采用常规的舞台全景拍摄,而是大胆运用了极端特写——青衣眼角的一抹红、圆场跑动时带起的气流、双剑舞动时的韵律。这些碎片化的影像拼凑起来,构成了我对京剧之美的理解:它存在于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中。摄影师起初不适应这种拍摄方式,直到看到粗剪素材时才惊叹:“原来京剧可以这样看,可以这样拍,可以这样美。”
影片中还有一场戏,姚远在剧场独自演奏,拉响“夜深沉”那熟悉的旋律时,整个剧组静默无声。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传统艺术最动人的力量不在于它的“古老”,而在于它依然“活着”,依然能在不经意间击中现代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后期制作阶段,我们实验性地将京剧曲牌与写实画面进行叠画处理。当第一次播放合成效果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它们可以在某个奇妙的频率上共振。
虽然是一部微电影,但是为了使之影响力更大,知名度更广,传播力更强,我们有幸邀请到了陶玉玲、张勇手、刘佩琦、何赛飞等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作为配角甚至群众演员倾情加盟,他们的倾情献艺,共同铸就了这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艺术魅力的作品。
作为视听艺术,微电影打动人心的关键在人物,在人物的故事。这部作品在人物塑造上下了功夫,根据微电影快节奏的叙事特点作了相应的艺术处理,尝试以小体量承载起传播传统文化的厚重内涵。剧中的人物都是善意的化身,严师慈父的师父杨宝奎(刘佩琦饰),高风亮节的姚远(姚利饰),贤良淑德的白梅(何赛飞饰),善良懂事的徒弟小郝(嘉央桑珠饰)等,演员、演奏员也都是活生生的人。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事业、家庭、工作、生活,也都是来自于他们各自成长历程的提炼和缩影,比如饰演小崔的演员,是来自北京电影学院在校二年级的学生倪婧婧,也会面临毕业的去留问题;生活中的刘佩琦老师,是一位酷爱京剧艺术的资深“票友”,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感情;何赛飞老师本身就是戏曲演员出身的她,饰演起师母白梅这个角色更是驾轻就熟,尤其是当知道自己的化验结果出来,一切正常,内心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那段台词的处理,张弛有度,情真意切,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镜头叠加,“我爱这个时代”何赛飞重复了三次,层层递进,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随之舞台的大幕缓缓拉上,片尾字幕开始滚动,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大团圆的结局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观影习惯,也是中国戏曲延续百年的教化意义。
《梨园琴心》先后在中美电影节等节展上获奖,成片在党建网播映,有年轻观众告诉我,他们因为一部微电影想去现场看京剧,聆听京胡现场的魅力,这简单的反馈让我感到欣慰。这部微电影的创作经历,让我重新思考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最好的传承不是原封不动的保存,而是让古老艺术在当代语境中重新找到呼吸的节奏。当京剧的韵律与电影的画面交织,当琴师的不忘初心与年轻人的好奇心对视,传统艺术便在这一刻完成了它的现代转世。这或许就是《梨园琴心》最想表达的心得:传统不是过去时,而是正在进行时。
今天当我回顾《梨园琴心》的创作过程的时候,我从中国戏曲学院走出来,加上我从小生长在戏曲资源非常丰厚的安徽,使得我这次创作基础较为扎实,值得一说的是在创作过程中,我先后采访了当下京剧界的不少名师,拜望了电影界一些德艺双馨的前辈艺术家,聆听他们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我真心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教导的“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如此我才能完成这样一次对于我来说难度很大的创作。
(作者为中国广播艺术团二级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