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微电影教学逐渐崭露头角,利用短小精悍的影片,更为生动、直观地呈现具有理论深度的知识内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引入微电影创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影片策划、编写、拍摄和后期制作过程,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思政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更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与探索,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微电影创作让学生能够在创造性的艺术活动中,以更贴近生活的视角感知和领悟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强化思政课育人功能。
强化师资培训
完善教学研究机制
教师是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对微电影创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加强师资培训至关重要。一方面,制定全面的培训规划。高校应根据思政课教师的实际需求和微电影创作特点,制定系统、长期的培训规划,邀请业内知名导演、编剧、摄影师与思政教育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工作坊和实践指导课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现场操作演示等方式,传授剧本创作、拍摄技巧、剪辑方法等微电影创作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如何将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点巧妙融入微电影创作过程中。另一方面,完善教学研究机制。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设立专门针对微电影创作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用的研究课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深入探索微电影创作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模式、效果评估以及发展策略等关键问题;支持教师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集合思政教育、影视艺术、教育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形成协同创新的研究合力;制定科学合理的研究成果评价标准,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积极推广优秀研究成果,通过学术期刊发表、举办成果交流会等方式,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推广成功经验。
优化课程设置
完善知识内容体系
以微电影创作为载体的思政教学活动,需依托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作为支撑,让学生在享受创作乐趣的同时,深刻理解和内化思想知识的核心内容,从而实现教育目标。一是明确微电影创作主题。教师应依据高校思政课知识、能力与价值目标,确定微电影主题,如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置“友善的力量”“诚信的价值”等主题;针对家国情怀,确定“家乡的变迁”“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让学生在创作中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二是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在微电影创作中深入挖掘各类思政元素,将红色文化融入,以革命历史事件、英雄人物事迹为蓝本创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展现传统美德、节日习俗等,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学生担当精神。三是立足学生需求设计课程内容。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将思政教育的重点知识点、价值观与微电影创作的技巧、艺术表现手法等有机整合。对于文科学生,设置与文学、历史相关的创作主题,如“历史人物的现代启示”;对于理工科学生,设置科技创新、工匠精神等主题。同时,重点关注学生的校园生活与人际关系,使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引发共鸣。四是开设与微电影创作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影视美学、表演艺术等,从剧本创作、拍摄技巧到后期制作,系统教授微电影创作知识与技能,为有兴趣深入学习的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整合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如优质的微电影案例、创作教程等,供学生自主学习。
优化教学评价
反映微电影融入效果
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微电影创作,需要注重教学评价,以全面反映微电影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效果,精准掌握微电影创作运用于思政教学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一方面,组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在思政课教学评价中,除教师作为主要评价者外,高校还应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校外专家评价等多元主体,从不同角度分析微电影创作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过程与结果,清晰认识到微电影在育人方面的积极作用,及时发现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制定全面的评价指标。微电影创作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旨在利用微电影的优势强化思政课育人实效,因而评价指标不仅要关注微电影技术层面,如画面质量、剪辑效果、音效处理等,更要注重思政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例如,考查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准确深刻,作品所传达的价值观是否积极向上,是否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考虑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所展现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再者,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评价贯穿于微电影创作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局限于最终的作品成果。在选题策划阶段,评价学生的选题立意是否具有思政教育价值;在拍摄制作阶段,观察学生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在后期完善阶段,考量学生对作品的精益求精态度和对思政内涵的不断深化理解。此外,强化评价结果反馈。评价结束后,教师要将评价结果及时、详细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其建立更为全面的认知,并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和团队,给予公开表彰和奖励,利用校园广播、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增强学生创作成就感,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将评价结果作为改进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依据,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优化后续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微电影创作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育人效果。
(林江玲系新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杨会萍系新疆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基地《 阿克苏荒漠绿化伟大实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研究》( XJEDU2025J144)阶段性研究成果;自治区教育系统新疆工程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培育基地”项目《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研究》(2024xgyrjd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