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至22日,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黄浦江畔盛大举行。在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历史性交汇点,这座“电影之城”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光影盛宴,向世界展示了电影艺术的永恒魅力与文化互鉴的深刻价值。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其核心乐章由几大经典板块奏响:以“金爵奖”为核心的国际竞赛单元,汇聚全球佳作,角逐电影艺术最高荣誉,彰显其艺术引领力;规模盛大、选片精良的影片展映单元,涵盖多元板块,将世界影坛的最新风貌与经典作品带给万千影迷,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立足前沿、务实高效的电影产业活动,为全球电影产业搭建起项目与人才对接的桥梁,驱动创作与产业的活力循环;汇聚思想火花的金爵电影论坛,聚焦行业热点与未来趋势,为电影人提供深度交流与智慧碰撞的场域。此外,电影节持续强化其亚洲视角,拓展影像与技术的边界,通过未来影院单元、“一带一路”电影周、科幻电影周、青年新锐影像计划以及电影学堂等活动,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拥抱技术变革,践行文旅融合。
上影节成熟的框架体系,构建了一个艺术性、产业性与公众性三位一体、深度融合的平台。这一稳固而充满活力的框架,不仅承载着推动电影艺术发展、促进产业繁荣的使命,更日益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沟通专业与大众、融合传统与创新的重要文化枢纽。
◎ 全民盛典:金爵辉映与银幕绽放
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49部影片入围五个竞赛单元。最终,吉尔吉斯斯坦导演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的《黑,红,黄》凭借其朴素且富有张力的影像呈现征服了评委,荣膺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大奖。评委会认为该片“以朴素片段悄然编织情感织锦,缓缓铺展为一面映照人生之镜”。
华语影片同样夺目。曹保平导演凭借融合黑色幽默与浓烈天津方言的犯罪类型电影《脱缰者也》,再度荣获最佳导演奖;万茜在《长夜将尽》中对“杀手保姆”灵魂的深度刻画,为她赢得了最佳女演员殊荣;仇晟导演的科幻电影《比如父子》将视角投向AI技术下的父子伦理困境,以其深思获得艺术贡献奖,为中国科幻电影开拓了新的思考空间。
亚洲新人单元充满活力。卞灼导演探讨代际创伤疗愈的《翠湖》斩获最佳影片,印度女演员米娜克希·贾扬通过主演聚焦女性群体的《维多利亚》夺取最佳女演员。
影片展映单元构成了这场全民电影盛典的主体。430余部影片题材涵盖古今中外,其中49%为全球或亚洲首映,近30%以修复精良的4K画质呈现。影迷观众热情高涨,金爵奖入围影片场次几乎全部售罄,金爵奖主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影片甫一开票便被抢购一空。精心策划的主题板块彰显着电影节文化互鉴与文化传承的意识。
“和合共生:中外电影的百年共振”精选数十部中外影史经典之作,串联起百年技术变革与艺术表达的谱系;“戛纳零时差”单元迅速引入戛纳新作,实现了顶级电影节间的艺术接力。影迷们向大师致敬的热情也点燃了上海这座电影之城,大卫·林奇的7部作品套票瞬间售罄,法国“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的回顾展带领观众重温了那份独特的影像魅力。此外,巴斯特·基顿、成濑巳喜男、市川昆、袁牧之等中外电影大师的作品也在“向大师致敬”板块轮番上映。“名导新作”“世界首作”单元影片则携着强烈的导演风格,带来切中时代痛点的“新气息”。
◎ 产学前沿:创投孵化与学术交锋
电影节的活力不仅绽放在银幕之上,更涌动于幕后的产业耕耘与学术思想的交锋之中。电影项目创投单元作为重要的孵化引擎,共收到了534个项目申报,数量同比增长39%,创下历史新高。密集高效的项目洽谈在这里上演,折射出中国电影创作的源头活水。全新的“SIFF YOUNG青年影人计划”由资深影人曹保平担任终选推荐团主席,该计划注重艺术风格、艺术表达、艺术潜力与市场表现,从海量申请中选拔出戴墨、焦华静、叶婷等9位涵盖导演、编剧、制片全链路的青年影人,致力于为中国电影的未来注入新鲜血液,为中国电影新力量保驾护航。
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电影周暨合作联盟成为重要桥梁,新增塞尔维亚、委内瑞拉成员后,其版图已扩展至50个国家57个成员机构。本次电影周邀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电影人,举办电影文化圆桌论坛,围绕新人培养、电影节机制转型、文化传播与国际合作等议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为“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互鉴与多元合作提供创新动能。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金爵电影论坛,深度对话直击行业核心议题。开幕论坛“时代风华,梦启新程”围绕观众需求变迁、技术革新冲击、票房依赖破局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探讨。其他分论坛进一步探讨AI技术赋能创作与长片内容竞争力构建。在“未来进行时”论坛中,与会嘉宾强调AI需服务于人类情感叙事,避免同质化风险。亚洲电影沙龙则关注青年导演成长,提出通过创投孵化与类型创新突破市场壁垒。整体论坛凸显中国电影在技术迭代与全球化语境下的探索,以“差异化竞争力”与“文化共情”为关键词,为行业注入新动能。电影学堂作为知识传递与经验分享的高地更是人气爆棚。著名导演托纳多雷与陈可辛分别讲授的大师班吸引了上千名观众涌入影厅,他们结合各自的经典之作《天堂电影院》与即将上映的《酱园弄·悬案》,就作者表达、叙事风格与市场平衡分享了宝贵见解。
◎ 破界新生:技术实验与文旅融合
本届电影节最引人瞩目的突破,在于一系列首次亮相的创新板块。SIFF ING青年新锐影像计划的“AIGC单元”与“竖屏单元”,突破了传统的边界,将光影的魅力融入城市文化的土壤,并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的想象。在技术层面,“首个A类国际影展AIGC竞赛单元”的设立堪称探索先锋。该单元在短时间内收到了2600部投稿,最终有6部作品入围,这些尝试切实拓宽了影像语言的边界。“竖屏单元”则是一场面向移动时代的创作实验。经过层层筛选,来自多个国家的创作者在限定命题与特定时空下,挖掘竖屏构图的影像表达潜力。
最让人耳目一新的,是电影节前所未有地拥抱城市空间,将文旅相融合,打造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消费新场景。围绕电影节主题开发的30多个品类、60余款文创衍生品琳琅满目,“赶场ing”雨伞、大卫·林奇主题周边、主题 票夹、电影之城影院联名冰箱贴等以出色的IP打造、灵活的定价策略成为观众争相收藏的爆款。更具经济驱动力的则是影展与城市商业生态的深度融合:“票根经济”模式在虹口区试水成功,观众凭当天电影票根可在区内220家合作商户享受特别折扣,这一举措带动影院周边消费大幅增长;线上生活服务平台纷纷推出电影节“赶场套餐”,将观影与城市休闲服务打包,使“电影+”的相关销售额迅速攀升;热门电影还激活了主题旅游线路,《酱园弄·悬案》取景拍摄地乍浦路风貌影视街迎来打卡热潮。最具诗意的创新发生在滴水湖,“影像滴水湖”48小时城市短片创作活动了邀请青年导演以滴水湖为核心景观,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拍摄创作,让钢铁森林的地标建筑与宁静湖面在胶片中转化为视觉可感的城市故事载体。与此同时,“未来影院”单元将触角伸向技术前沿,在普陀区打造的VR沉浸式体验空间,让观众得以预览影院未来的可能形态。
随着6月21日晚金爵奖项的揭晓,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圆满落幕,但光影带来的思考与感动仍在延续。当吉尔吉斯斯坦导演阿克坦·阿布德卡雷科夫手捧金爵奖杯,以《黑,红,黄》中“织入情感色彩的地毯”展现跨越国界的文化魅力;当万茜深情道“长夜将尽后面真的是黎明破晓”;当仇晟感慨将在金爵奖杯中斟酒敬奠父母——这些瞬间凝聚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价值:金爵不仅是电影人的荣誉擂台,更是情感容器与文化熔炉。在双甲子的历史坐标上,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清晰的板块架构、专业的评审视角、活力的产业对话和创新的文旅融合,完成了对电影精神的深刻诠释:真正的电影精神,既存在于影人获奖时的泪光中,也蕴藏在创作者与观众路边畅谈的夜晚里;既显现在影史经典售罄票根的褶皱中,更扎根于青年导演手握“故事创意”时坚定的目光里。当金爵奖杯的光芒渐隐,它所点燃的文化星火,将继续照亮中国电影奔赴下一个甲子的征途。
(作者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