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以“光影未来:电影节的角色转型与跨文化共创”为主题的金爵电影论坛“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在申迪文化中心举行。来自“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的电影节负责人、导演等行业精英齐聚一堂,围绕青年人才扶持、国际合拍机制构建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为推动“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上海国际影视节中心副主任曹吟表示,我们最关注青年创作者的独特性与原创能力。电影节在短时间内处理海量项目,独特性更易展现潜力。对青年创作者,我们看重其项目潜力,如主题是否新鲜、视角是否不可替代,剧本与视听有无独特美学追求,希望从中看到华彩部分。近两年,我们通过不同单元为项目提供机会,如创投项目、亚洲新人单元,推动产业化转向,希望电影节既能鼓励视听美学创新的作品,又能有真正进入电影行业并在市场上产生影响的作品。
塞尔维亚库斯滕多夫国际电影和音乐节策展人杜尼娅·库斯图里察表示,我们的电影节与上海等地的不同,它在偏远山村举办,且保持天然的有机性,空间很小,也没有红毯,这种非正式氛围更利于人与人的连接,促成年轻创作者与知名导演、制片人等行业人士的交流。
中国导演、编剧邬浪谈到,很多年轻人的电影人,创作时很喜欢贪多求全,却往往碰壁。其实,创作者忠实于内心,专注表达自我认知与内心图景,摒弃杂念,反而更易获得电影节青睐。电影节如同风筝线,创作者需始终攥紧线头,如此便能掌控风筝的高低。无论创作是追求市场最大公约数,还是致力于电影语言革新、内心诗意表达,都无对错之分,但攥紧那根风筝线至关重要。
上海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艺术总监、上海电影学院特聘教授马可·穆勒认为,既要关注现有电影节,更要构想未来形态,唯有如此,电影节才有存在意义。上海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这里有非常多的年轻人才,他们正在进行更多电影创新的表达。
华夏电影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黄群飞介绍说:“2023年,我代表华夏在上影节与一带一路电影联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年我们将引进泰国经典影片《初恋这件小事》。去年,我们引进了苏丹的一部合拍片《再见,朱莉娅》,这是导演的首部长片,但制作精良,以两位不同背景女性的相遇为主线,聚焦养育孩子、婚姻、自我价值等全球女性共同面临的矛盾,展现她们在不被理解中互相扶持的温暖与现实残酷。鉴于当下中国女性电影市场崛起,其题材内容有望引发共鸣,我们已完成版权购买,将择机在国内发行。”
中国作家,纪录片导演,塞尔维亚总统金质勋章获得者陈丹燕表示,在“一带一路” 电影周,你会看见世界的多元,欣赏差异并寻得共性,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共通,这在当下尤为珍贵温暖。要呈现这些国家的面貌、理解其内涵并解构故事,极大考验创作者的理解力——缺乏理解便无从创作。
泰国电影与内容联合会助理副主席沃拉乌·乔提功表示,当下,我们更应着眼未来而非过去,共同展望未来五年中国与 “一带一路” 国家的发展前景及合作方向,尤其是聚焦年轻一代。我们需要将年轻人汇聚到社交媒体与电影行业中,让他们不仅花费两三分钟观看短视频,更能聚焦长片电影,共同享受长片作品的魅力。(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