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神圣使命。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过程中,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发挥着主导作用,立德树人既是思政教育的目标也是思政教育的功能,因此思政教育也是推动五育教育理念实现的关键。
高校思政教育所面对的是具有自我判断力、决策力的大学生,思政教育方式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模式。
电影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意义
电影作为文化交流、思想传递的主要媒介,除了休闲娱乐功能之外,还承担着教人育人的重任。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一批批彰显主流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国家历史岁月和伟大成就的电影作品问世,不仅在影视界获得一致好评,同时也收获了无数青年的热议和追捧。电影作品在思政教育维度具有一定优势,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具有积极影响。
丰富高校思政教学资源。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思政教学资源多为政治理论的合集,教学内容单一且十分有限,阻碍了高校思政教学的改革创新,而电影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学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的思政教学资源。一方面,电影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积淀了许多具有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的优质作品,尤其是《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红色经典电影,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难能可贵的思政教学资源。另一方面,电影作品是一个时代的映射,始终与社会发展进程同频共振,其中蕴含着现代新思潮和现代价值观,能够构建起传统理论与现代思潮的对话场域,加深高校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此外,电影作品具有发展性,能够通过创作为高校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政教学资源,使之做到常教常新。
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传统思政课堂一直采取的是理性灌输的教学模式,深奥冗长的思政理论以及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使高校思政课堂的活跃度骤降,严重影响高校思政教学效果。影视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学,能够提升思政课堂的吸引力,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多个维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化思政教学效果。一方面,电影作品通过视听语言和角色演绎,将思政理论和主流价值融入其中,以剧情方式提升思政课堂的沉浸度和趣味性。另一方面,电影作品虽然也有许多说理的成分,但是相较于传统思政内容的理性灌输,电影作品更擅于感性唤醒,能够与大学生形成情感共振与价值认同,使得思政课堂的情感魅力骤增。
契合高校学生性格特点。学生是高校思政教学的主要对象,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结合高校学生的性格特点与认知规律,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传统思政教学采用被动式、填充式的教学模式,与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不符。新时代高校学生成长于媒介多元、文化交融的环境中,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外的探索欲增强,从教学活动的客体转换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电影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很好地契合了高校学生的性格特点,能够通过多模态刺激实现多元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思政内容的深度探究并自觉内化于自身的价值体系中。
电影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途径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地,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增强学生实践技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高校必须积极推动思政教学改革,通过创新焕发思政教学的活力和价值,正视电影作品在思政教学中的价值,利用电影作品开启全新的思政教学之路。
精选电影作品。电影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并非通过简单的观影活动就可以实现,而是要将电影作品真正融入思政教学体系中,高校需要精选电影作品,确保电影主题、价值以及内容符合教学要求,适合学生群体观看。一方面,高校应当根据思政教学目标,从海量电影作品中选择具有思政教学价值的电影作品,包括新主流电影、红色电影、文化类电影、历史类电影等。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电影作品与思政理论的融合度、电影内容与思政课堂的适配度,思政教师应当结合不同教学阶段所传递的政治理论选择相应的电影作品。此外,高校应当针对学生群体的专业学科进行个性化的电影作品匹配,以此增强思政教学针对性,进一步提升思政教学效果,实现复合教学。例如,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第二十条》《我不是药神》等电影作品;针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精诚大医》《中国医生》等电影作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深层联系。
创新教学模式。电影作品不仅能够丰富高校思政教学资源,同时也给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提供了许多新视野。一方面,除了通过观看电影作品完成思政教学之外,高校思政教师还可以利用电影作品开展更多思政课堂互动,如以分组模式选择电影作品片段进行角色扮演和情境再现,让学生沉浸式体会电影作品中的人物精神,并结合现实案例讨论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通过这种现实互动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在亲身体会电影作品深刻主题的同时摆正价值观念、构建情感世界。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围绕电影作品举办校园思政教育活动,包括知识竞赛、辩论赛、座谈会以及观后感写作等,促使学生将学习到的思政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又实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使思政教学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与价值建构过程。
搭建线上平台。高校思政教学若仅依赖传统的课堂讲授和校园活动,教育效果将受到时空限制而难以深入。为了突破时空局限,高校应当进一步挖掘电影作品的思政教育价值,将思政教育延伸至学生日常生活,赋予学生自主选择观影内容的权限,通过弹性学习时间设计,使思政教育渗透到课余生活。高校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智能化线上观影平台,通过大数据精准筛选具有思想引领作用、价值观导向鲜明的优秀影片,建设涵盖红色经典、时代楷模、法治教育、文化传承等多元题材的影视资源库。同时,建立三维分类体系,纵向按新生适应期、专业成长期、职业规划期划分电影作品专区,横向按理工科、人文社科、艺术体育等专业领域对电影作品分类;根据影片的教育深度设置基础版与进阶版,形成精准匹配学生需求的立体化影视资源架构。
2025年中央宣传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特别推出“光影育人计划”,旨在推动优秀电影作品与学校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高校应当以此为契机,将电影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学,通过“银幕启智,光影育人”的教学实践,提升高校思政教学水平,以培养新时代德艺双馨的青年人才为己任,推动高校思政教学迈向更高的台阶。
(罗海军系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宗赫系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