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作为中国国粹之一,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中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创新性和包容性。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京剧艺术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而且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民族情感以及道德观念。透过京剧,我们既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社会风貌和大众生活,也可深入体会其所蕴含的忠孝节义、仁爱和平等传统价值观,是促进戏曲文化传承、赓续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曾经响彻大江南北的京剧艺术逐渐陷入沉寂。因此,如何传承京剧艺术、弘扬国粹文化是振兴中华文化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传承京剧艺术的当代价值
传承京剧是中华传统文化内在延续的根。京剧,别称平剧、京戏,堪称中国戏曲领域影响力最为广泛的剧种。以北京为核心据点,传播范围覆盖全国。回溯至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原本活跃于南方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相继踏入京城。期间,徽班艺人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携手协作,吸收了昆曲、秦腔的部分经典剧目、独特曲调和表演技艺,还融入一些地方民间曲调。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这一独具特色的戏曲艺术形式。在百余年的传承发展中,京剧艺术形成“唱(唱腔)、念(念白)、做(做功)、打(打功)”多种表演形式,诞生出《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诸多优秀作品,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变迁和民族心理的宝贵资料。京剧音乐中的胡琴、月琴、二胡等乐器均与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融密切相关,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例证。保护好、传承好京剧艺术,便是守住了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纽带。
传承京剧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外宣传的魂。改革开放以来,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从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中挑选精华对外推介,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魅力、筑牢文化自信的关键举措。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之无愧的典型代表,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凭借京剧演员独特的唱腔、精湛的表演,以及精美的服饰与厚重的文化内涵,全方位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2017年12月11日,歌手李玉刚携手京剧女老生王子歌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举办的“中国艺术联合国璀璨之约”上共同演唱了说唱版京剧音乐《新贵妃醉酒》,通过将古典戏腔与新潮说唱巧妙融合,赢得国内外观众的广泛赞誉。保护和传承京剧艺术,既能稳固民族文化根基,又能让全球更多人领略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魅力,持续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传承京剧艺术的创新途径
京剧艺术历史内涵深厚,充分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今,京剧在传承创新中不断发展,新一代艺术家继承前辈精湛技艺,同时秉持开拓进取精神,积极投身于新艺术形式与题材的探索实践,促使这一古老而经典的艺术形态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近年来,党和国家愈发重视京剧传承事业,京剧传承平台亦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愈加广阔,可以说,京剧艺术正迎来传承与发展的大好时机。
现代化表达,革新京剧艺术表演形态。传统京剧节目固然经典,但其内容和形式往往受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难以激发年轻一代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发展。故而,大力倡导京剧艺术创作创新,无疑是推动京剧艺术在现代社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在坚守传统根基的基础上,积极引入历史、社会、文化等题材,创作出契合现代观众审美趋向的剧目题材,精心打造出兼具时代气息与现实价值的京剧佳作。
湖南京剧保护传承中心创排的京剧《皿方罍·再无别离》,将国宝“皿方罍”与国粹“京剧”进行融合,以京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为叙事载体,细腻演绎出皿方罍流转、迁徙以及拍卖的历程,为京剧艺术的创新表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全新示范。另一方面,利用灯光、音效、布景等现代舞美设计来提升京剧表演舞台的表现力,丰富观众的视觉体验,全方位提升京剧艺术表演的观赏性。新编京剧《齐白石》将舞台效果、灯光艺术等现代化的舞美设计融入京剧舞台的表演,为观众献上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也为京剧艺术的创新传承之路注入了强劲动力。
数字化保护,创新京剧艺术传承形式。开展京剧艺术的数字化保护,首先应借助高清扫描、3D建模等前沿技术,全方位收集、整理京剧的经典剧目、精湛表演技艺、精美服饰道具等,并借助数据存档的方式搭建专业化、系统化的京剧艺术数据库,为京剧艺术的现代化传承奠定坚实基础。对于已经受损的资料,要即刻评估其修复的可行性,积极借助AI影像修复技术全力挽救,尽可能为后世留存更多珍贵的文化瑰宝。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携手腾讯共同发起“中国戏曲数字焕新行动”,该行动依托腾讯AI影像修复技术、沉浸式6DoF等前沿科技,完成了京剧6DoF程式录制及数字转化、修复了包含京剧《逍遥津》在内的35部经典戏曲影像资料,开拓了京剧艺术数字化传承的新路径。同时,鉴于京剧的表演场所与表演程式较为固定,可以尝试将“戏曲”和“元宇宙”进行破壁组合,让古老的中国戏曲重新焕发出熠熠光辉,让观众从戏曲艺术中萃取更多的文化给养和精神能量。
多渠道推广,拓展京剧艺术传承渠道。如今,京剧深陷观众数量锐减、传承人年龄结构老化等困境。新时代背景下,要积极搭建多元宣传矩阵,多渠道发力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播,确保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与活态传承。社交媒体作为艺术传播的前沿阵地,凭借高清影像呈现、实时直播互动的特性,能够跨越时空界限,让观众仿若置身京剧演出现场,深度领略其独特魅力,助力传统艺术重焕生机。基于此,京剧院团及艺术家可充分利用抖音、微博等平台,分享京剧演出中的“高光”时刻、后台趣事以及演员的日常点滴,以此吸引海量粉丝,激发话题讨论热潮,全方位提升京剧的热度与影响力。与影视行业携手,创作京剧主题的电影、电视剧以及综艺节目等,借助影视的力量让京剧艺术触及更广泛的群体。例如,《我是唱作人》的“戏曲专场”,巧妙融合现代音乐元素与戏曲唱腔,搭配别出心裁的舞台表现形式,为观众打造了全新的视听盛宴。此举不仅成功点燃了观众对戏曲的热情,而且还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拓出全新道路。
面对时代的风云变幻,京剧艺术不应固步自封,而应在坚守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京剧艺术的现代化传承道路,引领京剧艺术在当代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