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姬政鹏) 6月28日,由河北美术学院主办、《大众电影》杂志社与该校影视艺术学院联合承办的“影像叙事与乡村生态——《水草长生》教学实践影像创作研讨会”在河北美术学院举行。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大众电影》杂志社社长郑阳,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文艺报》编审高小立,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赵卫防,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学研究部副主任李镇,导演、编剧侯亮,中央新影集团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刘洋,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李超,电影《水草长生》制片人焦峰、导演荀伟平,以及抚州市影视家协会主席吴文伟等围绕影片的创作展开研讨。
河北美术学院校长甄忠义、执行校长甄墨,影视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王峰、副院长孟宁等参加活动。
《水草长生》由荀伟平编剧并执导,荀广辉、荀宝山等主演。影片聚焦中国南方农村,讲述少年广猪仔在父母外出务工后,与祖父相依为命十年的留守生活,以“牛两次丢失”为核心事件,深刻呈现乡村生活的艰辛与时代变迁。
甄忠义认为,《水草长生》聚焦城乡关系与留守儿童情感世界,既是师生影像实践教学的重要成果,也体现了学校关注现实、注重人文的教育理念。他表示,学校将继续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办学宗旨,鼓励师生深入基层、扎根生活,从社会现实中汲取创作养分。甄墨表示,《水草长生》在影像叙事、乡村生态等维度的创新实践,为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影片拍摄叙事横跨十年,运用细腻长镜头和真实生活场景,展现中国乡村的质朴风貌。焦峰分享了十年拍摄的幕后历程,经历了资金短缺遭遇车祸等种种困难。他讲述了如何在艺术表达与现实呈现间寻求平衡,并感谢河北美院师生在设备与专业上的支持。
会上,各位专家认为,影片视觉风格独特,长镜头精准的节奏控制与纪实叙事能力,彰显了青年创作者对影像语言的深度探索,不仅是电影创作的优秀成果,也是高校教学实践的成功范例。
宋智勤剖析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他表示,该片以温情克制的笔触,为乡村变迁中的留守群体塑造了生动的银幕形象,深刻揭示了个体命运在时代浪潮中的沉浮及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社会的交融。郑阳认为,影片以十五年的坚定叙事姿态记录乡村变迁,在时光流转中传递出真实厚重的力量,他还为影片宣发提供了建议,期望影片能触达更多文艺片爱好者,提升文艺片的艺术价值认知度。
皇甫宜川将影片解读为关于时间、土地与生命的深刻之作,其“时间折叠”叙事手法颇具巧思。他认为影片在虚构与纪实间找到精妙平衡,素人演员的生涩感贴近生活本真。江平高度评价影片为“有电影质感的文艺片”,他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凝练冲突片段,如青年机械化与父辈手工插秧的对立以强化戏剧张力,并丰富声音细节,借蝉鸣疏密、雨声急缓强化情感张力。王海洲将影片定位为珍贵的影像“社会生态志”,他表示,影片在诗意叙事与文化传承方面的探索为高校影像教学提供了优质范例。
高小立认为影片达到了人文关怀高度,以写实现实主义构建“独特的乡土叙事”,影片叙事视角创新可贵,以内部视角呈现乡村主体性,又以外部批判观照现实,突破乡村题材模式化表达。赵卫防对影片在数字时代焦虑中流露对古朴农耕文明的眷恋印象深刻,他关注影片的视觉美学:翠绿主调象征生命与希望。李镇剖析了影片哲学深度,他认为其在写实表象下蕴含对生命循环与自然规律的敬畏,牛、树、水等自然意象串联起对乡村生态的哲学思考。
侯亮以“有效坚守”“诗情画意”解码影片创作价值。主创团队在商业浪潮中坚持文艺片风格,抵御压力,其坚守传递“创作不应被流量裹挟”信号。刘洋盛赞影片承载的“时间重量”,十年创作历程赋予深刻质感。他认为影片具跨文化传播潜力,建议通过国际影展等平台推动“走出去”,提升中国文艺片国际影响力。
李超聚焦影片教学实践价值,认为其为“校企联合创作”提供优质样本。影片对劳作细节的细致记录为影视学生提供“如何从生活中提炼素材”范例。吴文伟认为影片是展现抚州生态与人文底蕴的“银幕窗口”,并表示导演荀伟平将“实验室式观察方法”融入电影拍摄,跨学科视角使影片兼具理性深度与感性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