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涌现出一批聚焦新疆、西藏经济民生发展的影片,如剧情片《援藏日记》,讲述援藏教师韩松与藏族群众、孩子们的感人故事;《情润天山》歌颂一代代援疆人的无私奉献与边疆人民的勤劳勇敢;纪录片《地上的云朵》展现汉族和维吾尔族两个家庭辛勤种植棉花的日常生活等等。
日前上映的影片《阿克达拉》原名《援疆干部》,改编自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同名长篇小说《援疆干部》。根据资料,《援疆干部》是国内首部反映援疆题材的长篇小说,其中90%的素材来自作者的真实援疆经历。影片《阿克达拉》入选了2025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
《阿克达拉》采取“回忆+当下”的双线交叉叙事,从小事、小处切入,将两位援疆干部的使命与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既致敬了20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批援疆干部的艰苦奋斗历程,又展现了当代青年援疆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展现了我国规模庞大、历时久远的伟大的援疆事业,彰显了“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影片围绕一朵小小的棉花,叙述两位跨越世纪的援疆干部以及他们的家人、战友、乡亲的故事。他们拥有同样的意志信念,却面临着不同的现实困境。“阿克达拉”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白色戈壁滩”,这表明了其壮美又严酷的地理环境,而民族团结的故事就在这里与洁白的棉花一样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郝春荔医生与寻找男友的李秀明结伴赴疆,历经水土不服等健康问题,但都坚持了下来。各民族同胞齐心挖水渠、抗干旱、战风沙,与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作斗争,同甘共苦寻求发展出路。
跟随故事延伸出的一个背景事实是:新中国成立时,新疆棉花产量5100吨,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1%。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第一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战士的艰苦努力下,历经垦荒、试种、杂交、育种,终于培育出了高质量的新疆长绒棉,此后开始在全疆推广棉花种植。到2024年,新疆棉花产量已高达568.6万吨,占全国的92.2%。
在长久的相处中,汉族援疆干部们与当地各民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新婚之夜刚过,田顺地就要去离开妻子李秀明,带领大家去修大坝,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当地民众都看在眼里;郝春荔本是兽医,但还是尽全力对难产的当地群众施以援手,拯救了两条生命;维吾尔族大妈也对李怀河和李秀明小两口关爱有加,为他们亲手制作棉被。这形成了一种后来李怀河所说的“不是谁离不开谁,而是谁都不愿意离开谁”的情感交融的状态。
吴军饰演的田力是新时代的援疆干部,他是田顺地的孙子,和老年李怀河有着亲人般的关系。田力面临的难题,是在一些国家抹黑“制裁”新疆棉的大背景下,新疆以出口为主导的棉纺业遭到巨大冲击,棉农群众利益受损。为了筹措资金,延缓贷款期限,田力想尽办法,多次找上级部门请示,最终通过出口转内销、利用援疆资金、培育更优秀的种苗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成功纾解了厂子遇到的困难,得到上级领导与群众的认可。
影片在描绘大时代的同时,也着墨个人的心路历程,力求突出人在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中发掘、创造自身价值,也让故事充满真实的人情味。新婚不久的李秀明便因为丈夫带领大伙在外开渠,长年不归而独守空房,在家既带孩子又要下地干活的妻子难免心力交瘁,对丈夫少不了几句抱怨;田力的妻子与丈夫多年分居两地,感情上也会存在一些问题,田力还为其所帮扶家里耳聋的古兰丹姆小姑娘购买人工耳蜗而向妻子借钱。但是,基于家庭的理解与支持,最终使援疆干部们能够安心为当地群众作出一番事业。
传承红色基因是影片着重表达的一个思想。老年李怀河将自己珍藏的棉花种植日记郑重交给青年干部田力,对田力改良棉花品种产生了积极影响,两代援疆干部在此完成了历史接力。在空间上,作为20世纪李怀河们援疆的驻地,已是当下电工口中“鬼都不来的地方”。而经过创造性转化,这里变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批干部群众在此集体学习观摩,使这个尘封的历史空间再次鲜活了起来。
此外,《阿克达拉》在一些方面的制作比较优秀。比如,配乐有效衔接起各个段落而不拖泥带水,整体听感相当克制而动人。有一支固定主题的交响曲,会在展现壮阔场景和豪迈情绪时响起。在表达个人之间的柔软思绪时,则会浮现安静的钢琴独奏曲。在场景布置和服化道设计上,均体现了两个年代各自的特征,使观者有较强的代入感。不过,在叙事的合理性上,《阿克达拉》还有可打磨之处。比如在李怀河与郝春荔新婚之时,小姑娘阿依古丽因矿井塌方而被压住,闻声赶来的郝春荔救人后英勇牺牲,情节的转折设置略显突兀和生硬。
在片尾的“特别鸣谢”名单中,出现了“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克州前方指挥部”等22个省市的援疆指挥部,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对口援疆是国家战略,一代代、一批批的援疆干部辛勤付出,把热血、汗水乃至生命都奉献给了这片热土,促进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而新疆未来的发展故事,仍将由民族团结的笔锋持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