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湄国际电影周(Lancang-Mekong International Film Week)自2016年创立以来,已成为澜湄合作机制框架下社会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是中国电影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文明互鉴的一项亮眼实践,被中央宣传部、商务部、文旅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列为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王毅外长在澜湄合作外长会上特别强调了办好澜湄国际电影周,让澜湄文化深入人心的作用。它不仅体现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创新意识,更以其鲜明的特色在推动区域电影产业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面临挑战,正朝着更广阔的未来迈进。
澜湄国际电影周经国家电影局批准,在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等国家级专业机构指导下,由云南省电影局、云南省外办、云南省文联等单位联合主办,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云南省电影家协会等机构具体承办。其核心定位是依托云南国际区位、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打造一个面向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的电影交流、合作与展示平台。自2016年12月首届活动在云南西双版纳成功举办以来,迄今已连续举办六届(截至2024年)。
电影周活动内容丰富,通常包含电影节开幕式及闭幕盛典“金象荣誉”、澜湄流域国家电影展映、澜湄流域电影交流与合作论坛/研讨会、电影大师班、电影项目创投与市场推介会、电影人采风活动等环节。其主题鲜明,始终围绕“自然与人文电影的国际化视野”,聚焦流域共同的自然风光、文化传统和社会生活,致力于用电影语言共叙流域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电影周的特色与作用
澜湄国际电影周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区域性聚焦:区别于其他国际电影周(节),澜湄电影周精准定位于澜湄流域国家,致力于深化这六个同饮一江水、文化渊源深厚的国家间的电影交流与合作。二是流域文化共同体理念:活动主题深刻反映澜湄流域共同的自然、人文和生活方式,强调通过电影艺术共筑命运共同体意识,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与澜湄合作精神的生动实践。三是务实合作导向:不仅仅是文化交流盛会,更注重电影产业合作实效。设置了电影项目创投、市场推介、合作签约等环节,旨在促成流域国家间影视合拍项目落地。例如,已促成如中老合拍《占芭花开》《你好,老挝》、澜湄六国合拍电影《东方大河》、中加新合拍电影《象行记》、中缅合拍电影《泼水节的奇迹》、中柬泰合拍网剧《季风来临的时候》等多个项目的落地和实施。四是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一方面邀请国际权威电影组织如(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中国电影基金会、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等)指导和相关国家电影管理机构、国际电影人参与以提升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云南作为东道主充分发挥“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作用,突出云南民族文化元素。五是创新“走出去”模式:第六届(2024年)澜湄国际电影周开创性地将电影周整体移至柬埔寨金边举办,首次实现中国自主品牌的电影节展在海外落地并完成全流程举办,开创了全新的对外文化交流模式,被专家评价为“历史上的第一次”。
澜湄国际电影周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在推动中国电影与区域电影交流的主平台:为中国电影特别是云南电影“走出去”,进入澜湄流域国家市场建立了核心渠道,同时也为流域国家电影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窗口,促进了优秀影片跨境流通(如《遥远的诺邓》译制为流域五国语言播出); 深化澜湄流域国家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通过影片展映、电影人交流、文化采风等活动,直观展示了各国的自然风光、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极大地拉近了民众心灵距离,增进了相互友谊,理解和实践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促进澜湄区域影视产业协同发展:澜湄国际电影周为流域国家电影人、制片公司、投资方构建了高效的对接平台,促成了大量电影合拍项目、版权交易和人才合作(如中柬电影人行动计划),实质性地推动了区域电影产业的资源互补与项目融合;提升中国及云南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几届以来,澜湄国际电影周活动成为展示中国电影发展成就、中国故事(特别是云南故事)及“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的重要舞台,显著提升了中国在澜湄区域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形象,助力云南建设南亚东南亚文化辐射中心;创新国际传播范式和渠道:澜湄国际电影周成功尝试了由国内主办转向“走向海外、流域巡回”的办节新模式。
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在发展过程中,电影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瓶颈。一是国际间联络协调效率较低:流域国家电影管理体系、发展水平各异,项目对接、文件报批(如海外举办需向双方主管部门报批)、资源协调(中方体制内人员出国境限制)等环节常存在时滞和障碍。
二是资金来源单一且可持续性挑战:经费主要依赖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每届由省级财政或中央财政扶持200万元),社会资本参与度有限。合作项目费用也常需中方承担主要份额,流域国家普遍经济实力有限。市场运作能力有待加强。
三是品牌影响力与顶尖电影节尚有差距:相较于欧洲三大或亚太知名电影节,澜湄国际电影周在业界顶尖人才号召力、全球媒体曝光度、市场交易规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仍需不断积累和逐步提升。
四是专业运营团队及长效机制建设:国际性的电影节展需要更加专业化和稳定的国际运营团队,以及常态化的联络机制(如常设组委会、稳定的联络人等)、项目孵化机制来保障活动的持续发展和效果深化。
五是活动体量与名称匹配度:当前名为“周”,活动内容日益丰富,已有向“节”升级的规划和呼声,但需要相应的资源投入和模式调整来匹配更高定位。
六是流域电影机构看中中国的电影市场,渴望通过电影周活动,寻求到将本土影片进入中国的渠道,与中国电影严谨的引进管理机制不相适应。
七是流域展映影片在展映环节的市场化营销方式和手段粗浅,目前只能做到公益放映,没有能力产生相应票房。
八是澜湄流域电影市场除中国外,普遍弱小。以2023年为例,影片年度出产量较低(柬30多部、老3部、缅50多部、泰60多部、越40多部);影院数量较少(柬25家、老5家、缅211家、泰1200家、越439家);多以引进国外影片支撑影院放映(柬150部、老60部、缅90部、泰139部、越81部)。观影人群除泰国较为活跃外,其他国家均较为低迷。联动举办澜湄国际电影周,一方面是流域国家有振兴电影市场的迫切需要,更多的是出于中国对外文化传播战略布局的考虑。
未来的发展思路
为打造更强大的澜湄电影文化聚合平台,未来将聚焦以下发展思路:推动“电影周”升级为“电影节”:实现从“周”到“节”的跨越,提升品牌规格与影响力,匹配日益丰富的活动内容与国际定位。需要更强的资金、资源保障和政策支持。深化“走出去”战略,实现巡回办节:巩固第六届柬埔寨成功模式,未来在流域其他成员国(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轮流举办,使其成为真正区域共有共享的国际盛会。强化市场化运作机制:在保持政府引导和支持前提下,积极探索多元化筹资模式(如引入商业赞助、版权预售、市场展位费、影片引进和输出、票房分成等),增强自我造血能力,减少财政依赖。
另外,建设常态化、专业化聚合平台,成立常设机构,推动建立由六国代表组成的澜湄国际电影周(节)组委会及常设秘书处。完善联络机制,建立高效的多国协同联络机制,提高合作效率。加强平台功能,建立线上项目库、人才库,打造集信息发布、版权交易、项目融资、协拍服务于一体的全年无休线上平台,与线下活动互补。
要深耕产业链合作与青年人才培育,重点推动流域特色题材,如自然生态、民族风情、民族非遗、共有的历史记忆的联合开发和深度合拍。加强针对流域国家青年电影人的培训,如联合采风、实训营、影人驻留计划,培养未来合作主体。优化活动结构,提升专业性与影响力,引入更多知名国际电影人、评论家参与,提升学术论坛高度。增强创投单元的专业性与吸引力,吸引国际资金。完善评审和奖项设置,提升“金象荣誉”的国际公信力。加强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探索与“澜湄视听周”“华语青年电影周”等类似平台合并或联动举办的可能,形成合力。深化电影与文旅产业的融合,借助影视项目带动文创产品和旅游线路开发和文化体验。打破思维局限,延伸东南亚市场。东南亚有着6.2亿的广大观影人群,而且华人众多,电影场馆设施和数量普遍存在大幅提升的需求,《哪吒2》进入东南亚市场所收获的可观票房,进一步印证了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活力,也为澜湄国际电影周打破思维局限、扩大外延,辐射南亚东南亚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澜湄国际电影周以其鲜明的国际化、区域性、民族风特色和创新实践,已成为中国电影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区域文明互鉴的一块“金字招牌”。从最初的国内举办,到勇敢“走出去”在柬埔寨点亮光影,其每一步都彰显着创新意识和深化开放的决心。尽管在资金机制、国际合作效率等方面仍存挑战,但其升级为“电影节”、走向流域国家巡回举办、打造常态化聚合平台的未来发展路径清晰可见。持续优化创新的澜湄国际电影周(节),打破区域束缚,延伸东南亚电影市场,必将为讲好澜湄流域和南亚东南亚共同故事、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相融、民心相通、共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加强劲而深远的作用。
(作者为云南省电影家协会主席、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