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国电影暑期档的激烈竞争中,《酱园弄·悬案》作为率先打响的“头炮”之作,自筹备阶段便承载着业内外的较高期待。该片由陈可辛执导,集结了章子怡等实力与人气兼具的演员阵容,从立项到宣发始终占据舆论焦点。然而,影片上映后实际票房与口碑表现却与市场预期形成落差,这一反差不仅引发行业热议,更将“明星效应对电影市场的真实价值”这一核心议题推向风口浪尖。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在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中,明星光环究竟是票房灵药,还是一把需要审慎使用的双刃剑?
明星的票房影响力逐渐式微
在电影市场中,明星效应曾一度被视为票房的有力保障。然而,近年来,这种现象正在发生变化,明星云集不再像过去那样对票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以电影《酱园弄》为例。演员阵容强大是影片一大亮点。按照以往的电影逻辑,具有较高观众知名度的演员其本身就自带一定的电影观众,其粉丝会成为电影票房表现的有力支持者。《酱园弄》汇聚如此之多的实力与人气明星,本期望能够得到多线粉丝叠加的票房合力。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明星粉丝群体诉求是多元的,存在协调难度大的问题。很多粉丝对于电影的配合和考虑更多是基于自身支持的演员,这也就使得影片虽然涉及的粉丝众多,但难以形成一致的合力,反而分散了影片宣传。一旦粉丝没有将自家演员与影片完成深度绑定,便难以支撑大片高昂成本与收益期望,影片便很容易陷入票房增长乏力的困境。
不仅如此,从创作生态视角审视,《酱园弄》明星阵容的规模化集聚实质上构成了多重诉求的交汇点——当商业价值、粉丝经济、明星需求等多维要求被纳入创作框架,电影的艺术表达便不可避免地成为多方利益平衡的产物。原本应该处于基础和核心位置的创作,此时的地位会被削弱。如此也就催生出部分观众在观看完《酱园弄》后对其叙事和主题等方面的不理解,影响了观众对影片的接受和评价。
情绪化影评
影响观众观影决策
明星云集现象所衍生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其对电影评论、评价等方面的影响。而这在更深层次上意味着对电影观众产生了影响。《酱园弄》映前阶段借助明星效应,各大社交平台上关于影片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通过持续性的舆论互动构建社会讨论场域,影片不断推高其在公众视野中的能见度。这种基于明星形成的注意力经济模式,客观上形成了影片的多重传播效应。在注意力资源高度重要的现在,其为影片创造了被更多潜在观众认知与选择的可能性,构成了电影在观众竞争中不可或缺的先发优势。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因为明星云集所形成的注意力,反而给电影在评价和评论等方面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正如前述所言,诸多明星的粉丝对电影的关注和讨论,更多的是以其支持的演员作为行事的基础和核心。如此便产生了部分情绪化影评,甚至存在为批评而故意批评的现象,乃至对电影的集体性拒绝与抵制。这其实会模糊其他观众对电影的关注重心,对观众观影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酱园弄》在多方面作出了积极尝试,塑造了多样的人物形象。章子怡将詹周氏从彷徨到坚韧的转变刻画得细腻入微,雷佳音从眼神、动作中体现出人物的矛盾性。在最后行刑时刻即将来临时,王许梅被强行拖拽着前往处决地。她拼尽全力死死拽住监狱门栏,声嘶力竭地大喊,每一个动作、每一声呼喊都饱含着她对生的极度渴望。同样,西林将詹周氏的证明塞进薛至武的门缝,而后淡定潇洒地转身离去,尽显内心的强大与果敢。情绪化影评的偏颇导向,转移了观众对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关注,削弱了对角色本身的聚焦。这在某种意义上不仅损害了观众的利益,也不利于电影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从“看明星”
到“看故事”的转向?
《酱园弄》明星效应的失效现象一方面让我们看到其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观众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观众愈加看重电影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不能给自身带来情感的共鸣和共振,在艺术上有怎样的创新与表达。于电影创作而言,人物形象塑造具有决定性意义。电影情节发展常以人物动机为轴心展开,人物间的冲突是情节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电影主题往往借由人物行为、思想及命运得以体现。因此,对于明星的选用本身并没有错,重点在于如何借其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如何放大观众对人物的理解与关注。
明星粉丝群体无疑是电影票房的重要组成力量,是促进电影发展的有力力量。但若从电影整体票房表现的角度考量,其实需要获得更广泛观众群体的认可与关注。当较好的明星阵容给电影带来关注度的同时,良好的影片质量是电影承载观众关注度,将关注度转换成良好口碑和更多观影的基础。如果影片难以和观众达成共同体美学,高关注度反而会对电影造成不利影响。
诚然,《酱园弄》票房未达预期,但可以看到当下中国电影在面临结构性调整与改变时所做出的积极尝试与应对路径的探索。这也启示我们,在数智技术、短视频等蓬勃发展的现在,电影创作者需要持续创新,深挖故事内涵,精雕作品品质,为观众打造更具思想深度与审美价值,能和自身达成共同体美学的作品,从而进一步推动电影产业向更高水准迈进,助推电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李明昱,杭州师范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