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卢米埃兄弟在法国巴黎咖啡馆放映了《工厂大门》标志着电影的诞生。作为保存百年电影艺术档案的主要载体,胶片在数字化时代之前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其作为档案忠实地记录了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我们至今能看到这些影像,则得益于对胶片的妥善保管以及数字化修复和利用。
首先,电影修复是一个充满故事性和技术性的过程,其本身即可成为纪录电影的绝佳素材。例如2011年由法国MK2公司发行的纪录片《非凡旅程》,就是围绕1902年乔治·梅里埃拍摄的《月球旅行记》的过程展开叙述的。影片还原了《月球旅行记》拍摄的全过程,虽然影片经历了保存不当造成的损失,但最终通过修复重获新生。物理上色及数字化修复的增加使得该片不仅能让影迷学习更新迭代的修复知识,还能通过妙趣横生的故事重温电影史。
二是电影节的展映平台。包括戛纳、柏林等世界各大电影节设有“经典单元”,使得通过最新技术修复的经典影片齐聚一堂,为影迷提供了大饱眼福的机会,同时也活跃了经典影片的电影市场。2025年2月20日,中国电影资料馆全新4K修复的国宝级影片《神女》亮相柏林电影节,得到了观众的热情反馈。
还有专供修复的电影节,比如很多电影修复师争相去交流学习的意大利博洛尼亚电影资料馆以及探佚电影节(Il Cinema Ritrovato)。《劳工之爱情》是中国电影资料馆现存最早的中国故事片。2022年,在这部影片“百岁生日”之际,资料馆把全新修复的4K版本影片带到了第36届探佚电影节。该片与来自三个不同国家的修复短片组成了“百年之前:1922”专题,并由默片配乐家进行现场配乐。
三是艺术影院。全新修复的经典外国影片经过版权收集后增加了院线重映和艺术影院长线放映的可能性。例如,中国电影资料馆在2020年举办了“费德里科·费里尼百年诞辰纪念放映”,其中放映的4K修复版《八部半》与《甜蜜的生活》口碑优良。在2021年,资料馆经过多方努力把这两部大师经典影片的版权进行了收集。再经过多轮的翻译、校对、上字幕轴及合成鉴定后,这两部影片就开始了艺术影院的长线放映。经典电影经过全新修复后重登大银幕,辅以深度的电影沙龙达到多维度复活经典电影生机的目的。
四是修复后的电影重新上映。例如,修复版《天空之城》距离其出品年代已经过去了39年之久。2023年,这部在“六一”国际儿童节上映的寻找童真的影片已获得了1.35亿元的票房。宫崎骏加久石让这个组合使得影迷们即便从影院出来也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影迷们纷纷感叹经典永存。《天空之城》并不是修复影片复映的第一次尝试,2019年上映的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2020年上映的4K修复版《美丽人生》、2021年上映的4K修复版《天堂电影院》,分别取得了1.52亿元、5978万元、1999万元的票房。
2021年国庆档上映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中国电影资料馆修复的黑白转彩色的4K修复影片。修复团队克服了技术难题,经历了7个多月的时间最终把修复完成的影片呈现在大银幕。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该片复映后拿到了316万元票房,令这部馆藏电影档案重新焕发光彩。
五是修复影片的衍生品开发。衍生品开发是近几年的热门项目之一。2021年阿巴斯影展设计的五款票根、一款票夹和阿巴斯睡毯一时风靡小卖部。阿巴斯的影片深沉,配上毛茸茸的毯子相得益彰。2022年5月,在《劳工之爱情》诞生的百年之际,中国电影资料馆在线上推出的限量版动态数字藏品在一分钟内售罄,这也是资料馆馆藏电影档案与数字藏品擦出的第一次火花。在10月27日世界音像遗产日当天,资料馆发售了《劳工之爱情》的衍生品盲盒、郑重祝“服”服饰及A3版海报。
总之,电影艺术档案通过数字化修复与多元化利用,能够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这个探索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持续总结经验,借鉴他山之石,最终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电影从业人员也需要去不断探求新的可行性,让沉睡的档案“活”起来,使电影档案“常看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