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中,戏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影视媒介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受众,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将深入探讨非遗戏曲在影视媒介中的传播效果及其对文化教育的促进作用,进而为戏曲艺术的现代化转型和教育传承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一、非遗戏曲影视化传播的
历程与特征
中国电影与非遗戏曲的百年互动,呈现出清晰的阶段性特征。1905年《定军山》的拍摄开启了“以影存戏”阶段,当时的创作,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多为固定摄影机于剧场观众席的机械记录。电影在此阶段主要作为存储介质,其核心价值在于突破戏曲艺术的时空限制,为后世留存了众多表演大师的珍贵影像。这一简单的技术手段,实则完成了文化抢救的基础性工作,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文献资料。随着电影语言的成熟,二者关系进入“戏影共存”的辩证阶段。贾樟柯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将晋剧片段融入当代叙事,使戏曲从被记录的客体转变为激活集体记忆的叙事元素。这一阶段的突破在于发现戏曲程式化表演与电影蒙太奇美学的相通性,如秦腔的高亢唱腔与黄土高原影像的并置,促成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视听语言的融合。张艺谋的《满江红》进一步将豫剧唱腔转化为悬疑叙事的节奏引擎,使传统音乐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内在动力。至此,戏曲与电影超越了记录与被记录的关系,形成了新的美学共同体。进入“以戏造影”阶段,戏曲元素从电影中的文化点缀转变为创新的基因库。《白蛇传·情》利用数字技术重构粤剧虚拟美学,使传统水袖在CG渲染中呈现超现实美感;《天书奇谭》将京剧脸谱转化为角色心理的外化符号,赋予传统文化元素现代心理叙事功能。本质上,这是文化基因的重组,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既展现了技术革新,也反映了文化自觉的深化,最终实现传统艺术从被动保存到主动再创造的范式转换。
二、非遗戏曲影视化传播的
教育功能
非遗戏曲的影视化传播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多维教育的媒介实践。从教育学的角度,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文化认知、审美培育及价值观塑造三个层面。其一,影视化传播通过叙事重构与视觉呈现,将戏曲的历史背景、程式化表演和艺术特色转化为直观的视听符号,降低了受众对戏曲欣赏的专业门槛。例如,《梅兰芳》以传记片形式系统展现京剧的唱念做打,使观众沉浸式完成戏曲知识的习得。其二,影视媒介通过特写镜头、蒙太奇等手法增强戏曲审美效果,如《廉吏于成龙》中逆光与侧逆光的运用,营造了紧张压抑的气氛,凸显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其三,影视化传播实现了传统伦理与现代精神的对话。戏曲中“忠孝节义”等核心价值通过电影叙事实现了语境的重塑。如《满江红》运用豫剧唱腔构建叙事节奏,不仅保留了“忠义”的传统内核,还通过悬疑叙事框架为其注入当代的解读空间与活力,这种双重编码机制使教育功能从显性说教转向隐性渗透。由此可见,非遗戏曲的影视化传播本质上构建了一个“教育场域”,其通过认知建构、审美体验与价值内化的三重机制,实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性突围。
三、非遗戏曲与教育的融合路径
非遗戏曲与教育的融合是传承和弘扬非遗戏曲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影视化手段,可以将戏曲艺术的精髓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实现艺术本体与教育目标的深度融合,构建双向赋能的创新模式。具体从以下维度展开:
其一,内容创作是影视戏曲与教育融合的根基。在尊重戏曲本真的基础上,融入教育功能。一方面,深入挖掘传统故事中的诚信、家国情怀等当代价值观,引发观众情感共鸣。通过戏曲名家讲座、社团辅导等进校园活动,构建“看戏、聊戏、唱戏、演戏、品戏”的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感和体验感。另一方面,利用纪录片、动画片等多种影视形态,通过角色对话、镜头特写等方式,巧妙嵌入流派特色、脸谱含义等戏曲知识,实现自然传递。其二,形式创新与媒介融合是影视戏曲与教育融合的“放大器”。开发戏曲电影、网络短剧、综艺节目等多样类型,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同时,设计互动影视作品或轻量级游戏,结合弹幕互动引导知识讨论,并整合影视、图文、音频资源形成数字化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受众需求。其三,精准传播与平台建设是影视戏曲与教育融合的关键通道,需依据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策略。针对学生群体,将戏曲内容融入校园美育课程体系,利用校园网、在线学习系统等数字平台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并组织戏曲社团活动及校园演出,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兴趣。面向公众,与文化馆、图书馆等机构合作设立戏曲展示区,借助主流媒体及视频网站的专区播放戏曲节目,同时深入社区举办演出与票友会,营造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
未来,将结合教育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视角,为非遗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使其在影视化传播的助力下,成为激活文化传承、提升公众文化素养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和创新。
(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课题项目:陕西省教育学会 2022 年度课题“ 基于新课标的高师音乐师范生核心素养培育模式及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JHYBKT202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