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英语教学作为培养这一能力的重要途径,正逐渐从单一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向文化认知与价值观融合的深层次探索。近年来,中国电影以其独特的文化表达和叙事方式,成为英语跨文化教学中的优质资源。
中国电影:
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文化教科书”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综合艺术,能够直观呈现语言、行为、价值观等多维文化元素,是“一本形象、生动、丰富、纯正的语言文化教科书”。中国电影是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哲学思想,还呈现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发展图景,为跨文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文化差异的镜像呈现。中国电影常以文化冲突为叙事核心,例如李安的《推手》通过中美两代人的家庭观念碰撞,揭示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深层差异:朱老代表的儒家孝道与美国儿媳玛莎的独立意识形成鲜明对比,而孙子教育方式的矛盾则折射出中美教育理念的分野。而《刮痧》以中医文化误解为切入点,展现中西方对家庭权威、隐私观念的不同认知。这些影片通过戏剧化冲突,将抽象的文化差异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潜在障碍。
文化自信的现代表达。近年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长安三万里》等国产动画电影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突破,更因其扎根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例如,《长安三万里》以唐诗为脉络,通过动画重构盛唐气象,既传递历史厚重感,又以现代审美激活传统文化,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此类作品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也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鲜活案例。
双语字幕的语言优势。相较于英语原声电影,国产中英双语字幕电影在跨文化教学中具有独特价值:学生可通过对比字幕,学习地道的文化表达方式。例如,《喜宴》中“假结婚”的情节设计,既展现高语境文化下的含蓄沟通,又通过双语台词帮助学生掌握“高权力距离”“集体主义”等核心概念。研究指出,此类电影能有效缓解“文化失语症”,提升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
教学实践:
从观影到思辨的多元路径
将中国电影融入英语课堂,需兼顾语言训练与文化思辨。
精选影片:文化内涵与教学目标的适配。影片选择需符合两大标准:一是主题明确,如《推手》聚焦家庭伦理,《刮痧》探讨法律与习俗冲突;二是语言难度适中,避免俚语过多或语速过快。例如,《白蛇:缘起》通过神话新编传递东方美学,其台词兼具文学性与通俗性,适合作为中级语言材料。此外,教师可结合课程思政目标,选取《我和我的祖国》等主旋律影片,强化家国情怀与文化担当。
分层教学设计:从输入到输出的能力转化。观影前:教师需铺垫文化背景,如介绍儒家思想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或解析“刮痧”的医学原理,帮助学生建立认知框架。观影中:采用“精看+泛看”结合模式。对关键片段(如《喜宴》中的送礼冲突)进行逐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非语言交际细节;泛看则侧重整体文化氛围感知。观影后:设计思辨任务,如对比中西方隐私观念,或围绕“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展开辩论。
技术赋能:多模态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字幕切换、片段回放等功能强化语言输入;鼓励学生制作短视频,以“电影解说”“文化对比”等形式输出观点。例如,学生可剪辑《长安三万里》中“将进酒”片段,配以英文解说,阐释唐诗的意境与历史语境。此类实践既能提升数字素养,又能深化文化理解。
挑战与应对:
平衡文化传播与教学实效
尽管中国电影为跨文化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但其应用仍面临三重挑战:
文化刻板印象的风险。部分电影为强化戏剧冲突,可能简化或夸大文化差异。例如,《刮痧》中美国医生对中国疗法的误解,易使学生形成“西方人缺乏包容性”的偏见。教师需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结合《喜宴》中高父的妥协与玛莎的文化适应,说明跨文化交际的动态性与复杂性。
语言与文化的失衡。过度聚焦文化解读可能导致语言训练边缘化。对此,可借鉴“语言—文化双主线”模式:在讲解《推手》的餐桌场景时,既分析筷子和刀叉的象征意义,也提炼“家庭和睦”“代际沟通”等高频表达,实现语言技能与文化认知的同步提升。
评价体系的滞后。当前英语教学仍以四六级考试为导向,跨文化能力缺乏量化标准。建议借鉴“课程思政”经验,将文化思辨纳入形成性评价,如通过影评写作、跨文化情景模拟等任务,评估学生的文化敏感度与问题解决能力。
以电影为桥,构建文化互鉴新范式。中国电影既是文化载体,亦是教学创新的试验田。从《推手》的家庭伦理到《哪吒》的神话新绎,从《喜宴》的冲突化解到《长安三万里》的诗意表达,这些作品不仅为英语教学注入文化深度,更揭示了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在差异中寻求共识,在碰撞中实现融合。未来,随着更多“中国故事”走向世界,英语教育者需进一步挖掘本土资源,推动跨文化教学从“语言工具论”向“文化互鉴论”的范式转型,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
(作者系西安外事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大学英语部副教授)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数字赋能的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25HZ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