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影像作品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影像力,强调传承与创新,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基本视域,承继传统影视文化内涵,聚焦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旨在打造符合未来影视及网络视听、文旅展演、舞台艺术与互动游戏等多领域的数智影像,更具影响力、辐射力、创造力。
强化思想引领力:
以小切口讲透大主题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生活、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十年多来,新时代影像创作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紧扣党的重大历史节点与时代主题,精心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佳作。这些作品从人民的奋斗实践中汲取素材,转化为“可视化的思想”,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通过个体经验回应集体记忆,绘制出立体鲜活的时代画像。
与此同时,新时代影像创作不断推进类型化融合,主旋律叙事、市场化机制与类型化元素日益结合,丰富了“新主流电影”的创作特征与发展新景观。在坚守主流价值观的艺术表达下,这类影片积极吸纳类型电影的叙事策略与美学风格,实现了主流价值观传播与观众市场接受度的有效耦合。如电影《你好,李焕英》借助“穿越”结构搭建代际情感桥梁,展现传统孝道文化的现代演绎;电影《中国机长》将真实人物嵌入灾难叙事中,强化职业荣誉感与国家安全意识;电影《流浪地球》则以硬科幻的国际语汇传递中国式家国情怀,推动中国价值观的全球化表达。正是通过“类型+主流价值”的融合路径,新时代主流电影在艺术性、商业性与思想性之间实现协调统一,不仅赢得良好社会效应与票房成绩,也不断拓宽主流电影的题材空间与审美格局,突破了传统“硬说教”的表达模式,显著提升了思想传播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新时代影像创作牢牢把握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厚植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秉持“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的创作理念,通过“宏观主题微观化、理论内容具像化”的叙事范式,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深入浅出地把道理讲透,推动党的理论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增强精神凝聚力:
以中华文化滋养民族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成为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基因和密码。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影像创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精神指引。新时代影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神源泉,坚持萃取中华文化精华,注重艺术创新表达,紧贴时代脉搏与观众情感需求,旨在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路径,构建起传统文化与当代价值观的对话场域。
在传统文化层面,新时代影像不断从中华文化的神话传说、历史典籍及文化符号中汲取叙事灵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一系列以中国传统神话与历史人物与事件为蓝本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如《哪吒》《封神三部曲》《白蛇》《长安三万里》等影片,通过现代语境的重新解读和技术手段的视觉重构,将“忠孝仁义”“家国天下”等核心价值理念具象化、审美化,激发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在革命文化层面,新时代影像聚焦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及重大历史节点,在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中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精神谱系。如《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1921》等作品,通过对革命人物与重大事件的艺术再现,彰显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类作品在叙事中融合英雄主义与人本主义,使红色文化从宏大叙述走向情感化表达,增强了观众对革命历史的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
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层面,新时代影像礼赞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奋斗历程,勾勒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民群像。《奇迹·笨小孩》《送你一朵小红花》《人生大事》等现实题材电影作品,以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在刻画个体困境与奋进历程的过程中,营造出具有普遍感染力的社会共情,提升公众对社会进步的归属感与参与感。
提升价值感召力:以科技创新推动影像传播提质增效
文化兴国运,科技强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影像艺术作为文化艺术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产物,其发展历程始终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每一次技术革新都显著拓展了影像的表现空间与传播能力。当前,随着科技日新月异,新时代影像正呈现“内容+技术”双轮驱动的新趋势,尤其是在超高清、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动新一轮视听技术革命的背景下,新时代影像力理应走在前列,迈入“科技赋能+艺术创新”的黄金时代。
首先,技术革新正深刻重塑影像生产范式。数字特效、虚拟拍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高概念、强视觉、跨时空的复杂叙事成为现实。以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例,该片在收获高票房与观众口碑的同时,彰显了中国电影工业的科技跃迁和“智造”崛起。影片制作汇聚了138家国内动画公司,4000多名动画人、特效镜头达1948个、特效元素超10000个,涵盖角色设计、场景建模、特效处理、灯光渲染等各个环节,合力打造出动画界的“万鳞甲”。
其次,媒介融合正拓宽影像的传播渠道。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达10.91亿,占网民总数的98.4%,充分表明影像已成为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传播终端由影院大银幕向中小屏幕延伸,电影窗口期显著缩短,观众的观影习惯与接收方式亦随之改变。同时,传播路径从传统媒体拓展至自媒体与社交平台,促进了多元文化、价值理念与审美观念的融合碰撞。这种融合不仅重构了影像舆论生态,也加深了网络舆论对影像内容和舆情走向的影响。这一传播格局的重构,不仅改变了影像舆论的生态结构,也增强了网络舆论对影像内容及其社会影响的引导力。尽管媒介融合为内容生产、渠道分发和运营模式带来新挑战,但同时也孕育了供给优化、模式创新与市场拓展的新机遇。
最后,全感交互与沉浸式体验正拓展影像的价值传播维度。VR剧场、元宇宙场景与虚拟IP等新形式,为用户提供更无与伦比的现场体验、互动体验、沉浸体验,这将区别于数字化、碎片化、虚拟化的数字娱乐方式,推动观众角色从“观看者”向“参与者”转变。例如,爱奇艺推出的《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剧场,以VR技术为核心,结合AIGC及多感官硬件设备,打造出线下全感体验系统,构建沉浸式文化空间。这类探索使主流价值传播由单向“观看”迈向多元“共创”,为文化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
扩大国际影响力:以影像深化文明互鉴民心相通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近年来,国家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视不断增强,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已成为新时代文化战略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新时代影像力作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日益凸显其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战略价值。
首先,从“讲好中国故事”到“让世界理解中国”。新时代影像传播正实现由单向表达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新时代影像注重国际化表达,通过视听语言生动诠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实践、中国人民追梦圆梦奋斗历程以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战略,展现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深度和精神力量。例如,2025年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四部影片实现海外同步上映。这些影片既有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表现,也有涵盖东方美学的创新表达与电影工业技术的突破性成果,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注入了新动能。
其次,从单一院线输出到全平台协同传播。新时代影像依托国内流媒体平台的国际布局,采取区域化、差异化的精准营销策略,根据不同国家和受众群体特征,优化推广内容与节奏,持续拓展海外发行渠道与播映平台。以东南亚视频点播市场为例,中国剧集已成为当地观众的第二大娱乐来源,特别是在免费增值内容领域,占比达40%,成为该区域影视内容的主要供给者,充分显示出中国影视内容的国际市场潜力与竞争力。
最后,从个案式出海到机制性共建。当前,新时代影像传播正与国家外交外宣战略协同推进,通过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国际电影节展等平台,持续开展中国影像的展映、展播与展销活动,推动文化互鉴,民心相通。2024年,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并应邀访问哈萨克斯坦之际,网络剧《我的阿勒泰》哈语配音版在哈萨克斯坦7频道正式播出,成为文化先行、外交赋能的典范案例。未来,应持续办好上海、北京、丝绸之路、海南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节展,提升其专业化水平与全球知名度,加快打造国际影视交易中心,推动中国影视由“内容输出”迈向“标准输出”与“价值输出”的转型升级。
面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需要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影像艺术学科体系,为新时代影像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保障。培养出的跨学科人才将能够在影像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浪潮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影像创作、技术研发、产业管理等多领域的协同创新,进而有力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力,为实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琦,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陈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