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成立8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同志亲切回信,对中国电影为党和人民所作出的重要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广大电影工作者在新时代继续建功立业提出了殷切希望。总书记的重要回信高屋建瓴、立意深远,为我们影视、文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令人鼓舞,催人奋进。
中国电影120年特别是新中国电影的近80年,伴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各个不同时期的不同时代性情境,在党的领导下,主动、积极地配合党和国家的战略性需求,成为激发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号角,书写人民情感生活的大众媒介,传递东方审美意蕴的艺术平台,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名片。尤其是在银幕上塑造的那些鲜活生动的光辉形象,不论是堪称国家栋梁民族脊梁的英雄模范形象,还是体现着国家民族精神风范的各阶层各领域的普通百姓形象,恰如总书记重要回信所说,这些让大家耳熟能详的形象,成为了几代人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展望中国电影的未来之路,作为影视理论评论和影视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充分吸纳前辈们留下的宝贵经验,以更加扎实有效的努力工作,不辜负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期待。在此,我想表达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影视、文艺、文化事业。鲁迅先生说过,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不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其他文艺、文化形式,要想获得人们的认可,获得长久的魅力,离不开创作者真诚、炽热的精神状态。田华老师等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之所以塑造出那么多经典银幕形象,而且至今依然散发着不绝的魅力,恰如总书记回信所说,来自于他们“对党和人民的热爱”,来自于他们纯粹、干净的“对艺术理想的坚守”,正是这样的“热爱”和“坚守”,造就了他们发自肺腑且持久不衰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感、时代情愫。若要打动别人,必先打动自己。如果带着萎靡不振、消极负面或者吊儿郎当、玩世不恭的精神状态来搞创作,怎么可能做出“有筋骨、有温度”的“传世之作”呢!总书记重要回信指出“崇德尚艺”,“德”字当先,这不仅是对影视文艺创作的要求,也是对影视理论评论工作的要求,对影视教育工作的要求。我们需要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做有理想、有情怀、有温度、有德行的影视理论评论和影视教育工作者,培育德艺双馨的未来一代影视文艺新人。
二是我们要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总书记重要回信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关于这一点,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历次文代会、作代会讲话中多次强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影视、文艺、文化事业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新时代前所未有的伟大的社会实践,为我们影视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和养料,我们当沉下心来,弯下身来,认真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打造令人期待的精品佳作。如果想靠抖机灵、耍聪明或者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的旅行性“采风”就能打造出精品佳作,那是绝无可能的。
三是我们要以更加专业的姿态精益求精,打磨精品佳作。前辈们那些经典之作,无不是殚精竭虑、“十年磨一剑”的艺术结晶。我们也关注到某些影视文艺创作者更多精力忙于干“行活儿”,急着市场“套现”,急于求成,甚至粗制滥造,有了AI等新技术的支撑,更是有了偷懒的依赖与“神器”,同质化之作也就司空见惯了。越是技术日益便捷,越是媒介日益发达,对于影视文艺的专业要求一定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强。没有精益求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专业探索创新,要想打造出留得下、叫得响、传得开的精品佳作是不可能的。
让我们以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为指针,团结协作,奋发努力,不断推出为人民喜闻乐见的影视文艺精品,为中国式现代化,为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