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回信,对电影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2025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是中国电影面对变化和挑战的关键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和8位电影艺术家鸿雁往来的互动,鼓励和温暖了每一位中国电影人。电影是时空的艺术,但并非每一部电影都能跨越时空,许多前辈艺术家创作的经典电影作品至今仍能历久弥新,为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究其根源还是做到了“好的创作”。这短短几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我们遵循着前辈艺术家的足迹去走,仍然有迹可循,有路可走。
好的创作就是电影创作者要扎根生活沃土,到人民中去,到现场去,通过大量的观察、采访和体验找到真实的依据,长期地不断地去听、去看、去感受、去接触、去了解,积累真实的素材,触摸时代的温度,感受时代的情感。作为创作者,我们要认真地观照现实,观照时代,破除小我局限,诚心地站在人民群众中间,找到自己与时代和人民的连接方式,首先创作自己,才能创作出好作品。我们的时代产生了特别多有魅力的人物和真实事件,为我们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宝藏,等待着我们的发现和发掘,关键看我们是否下功夫,是否用心。我们为创作下生活不是指短暂地去体验生活,而是在创作中生活,在生活中创作。
好的创作也要坚守文化自信,随着我们中国观众的本土意识越来越高,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审美也越来越自信,他们渴望在电影里看到我们火热滚烫的时代,渴望在故事里看到自己而不是别人,渴望在电影里看到传统中国的美学和意境,我们作为创作者应该高度关注他们的这一需求,迅速地作出回应,满足他们的期待。过去的一段时期,我们电影创作者主要是向外学习电影创作的观念和技巧,在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上是有所缺失的,因此我们年轻创作者应重新回炉学习和阅读经典,到博物馆去,到文化遗迹中去,在历史的烟云里思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的哲理,到祖国的山川去领略庄子的“天地大美而不言”的审美境界,或者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阔气象,领悟苏东坡“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文化人格,以传统为底去创作才能迈步飞扬,以民族文化为根去创作才能向上生长,触达天空。
我们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从高原向高峰攀登,还应该努力去创新和创造。创新精神能保证我们在创作观念上与时俱进,主动破除套路和陈词滥调,杜绝固步自封和自我迷恋。我们在创作中追求真实,并不意味着在创作中拘囿于原型,我们应以素材为基础,在更广泛的主题和更深刻的内涵上去大胆想象和勇敢创造。我们要有气魄从宏观着眼,从微观落笔,以社会缩影的方式表现时代里普通而平凡的人,他们在做着不平凡的事,并从中找出与历史的有机联系。当然,创新并不是一味为了新而新,真正的创新是在守正的基础上真诚地去创造,创新的核心永远是真诚。
今天,新的影像媒介的爆发和观众的迅猛迭代,正让中国电影面临剧烈的时代挑战,我们电影人必须对此作出应对和改变,同时也要守正清源,不慌不乱。只要我们坚持以人民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与传统文化根脉相连,同时也不断学习外来的先进知识经验,对土地有情感,对天空有向往,对人民有爱,对生活有情怀,在天地和人民中不断实现自我完善,在历史、社会和个人的联系中落笔书写,并始终葆有创作者的主体意识和情感,我们就一定能像前辈艺术家那样在新时代里做到“好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