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电影艺术家们塑造的银幕形象,激荡着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抒写了历史回望、时代变迁的光影传奇。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给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中说:“长期以来,你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给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电影工作者的亲切关怀、对电影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对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鼓舞和激励。重要回信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感染力,为推动电影高质量发展、建设电影强国提供了遵循。艺术工作者应有崇高的艺术理想,而艺术理想的实现就是要在艺术实践中以人民为中心,回应时代召唤,厚植生活土壤。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电影人的创作根本。回望中国电影史,其开端并非在轻松的氛围中萌芽,而是在西方电影语言强势影响下艰难破土。然而,中国电影人并未在陌生浪潮中迷失方向。他们迅速领悟到:唯有真正潜入民族生活的深水区,方能在银幕上树立起属于东方的文化脊梁。早期默片《神女》中,阮玲玉饰演的那位为儿牺牲的母亲,其深沉痛苦与无言坚韧,正是从底层百姓生命最深处打捞上来的悲悯珍珠。导演费穆也强调“中国电影须有自己民族的形式”。他在《小城之春》中,巧妙运用传统绘画美学意境,以低回婉转的笔触绘就一幅极具东方韵味的时代情感画卷。这些作品,在艰难起步的岁月里已经默默播下自信的种子——在民族土壤中扎根越深,艺术之花才越能绽放独特魅力。
第二,回应时代召唤是中国电影人的使命所在。新中国成立后,电影艺术在崭新社会语境下焕发新的生机。田华、王心刚等一代电影艺术家,将艺术生命全然融入时代洪流,不断锤炼技艺、塑造经典,走进群众,从现实土壤中挖掘创作灵感。田华在《白毛女》中饰演的喜儿,从天真烂漫到悲愤复仇,每一处情感转折都浸透了她在农村与女性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心血结晶。这种回应,是游本昌92岁入党时胸腔里“渴望光明的少年的心”,是“不问开花,只问扎根”的匠心,更是穿越浮华名利、直抵精神本质的生命之光。当田华以97岁高龄捧起终身成就奖杯时,她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托起的不仅是一座奖杯,更是跨越时空的艺术信仰——它不因掌声而膨胀,不因沉寂而熄灭,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如灯塔般指引方向。
第三,扎根生活沃土是中国电影人的动力源泉。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电影迎来了更为多元的表达空间。田华曾经回忆自己塑造角色的过程如同“揉面”:“要反复揉搓,把生活揉进去,把人民的情感揉进去。”新时代的创作同样需要这般功夫——从沸腾的现实生活中提取精髓,在时代脉动里捕捉人民最真实的心跳声,最终熔铸成具有史诗气象与永恒魅力的精品。中国电影人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更以开放胸襟拥抱世界电影语言,使中国故事在国际视野中熠熠生辉。陈道明在《归来》中饰演的陆焉识,历经沧桑却爱意深沉,其内敛克制的表演艺术,将生活中观察到的隐忍与厚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种表演风格,不仅深深扎根于对人生际遇的深刻理解,更凝聚着对民族性格的深沉体认。同时,新时期的电影人亦勇于向世界讲述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故事。如《流浪地球》系列,在科幻外壳下包裹着浓厚的故土情结与集体奉献精神,“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家国情怀正是基于对中国人安土重迁生活观的理解,其宏大的视觉奇观之下奔涌着的是中华文化特有的价值血脉,在拥抱世界时依旧清醒地守护文化基因。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电影肩负着更为宏大的使命。正如潘虹所说,“文艺作品是一个时代珍贵的‘横截面’,留下传世精品,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文化自信绝非虚无缥缈的口号,它源自那生于斯、长于斯的生活沃土。中国电影120年的历史证明:真正能穿越时间、激荡人心的作品,无一不是从生活的深井中汲取的清泉,无一不饱含着对这片土地与人民的深情凝视。中国电影人应牢记总书记的教导,学习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们的优良传统,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与热火朝天的现实当中去汲取养分,保持创作热忱,推出更多反映人民心声、展现时代风貌的好作品,朝着建成电影强国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进。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