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创办首届短视频大赛以来,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始终秉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积极探索“赛事+论坛+巡讲”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致力于把每年一届的大赛打造成短视频创作交流和文艺志愿服务协同发展的品牌项目,进一步激发短视频在传播正能量、构建主流舆论格局、培育中国电影新时代群众基础中的重要作用。
2025年1月至7月,第六届短视频大赛暨第四届大学生短视频大赛如约而至。本届大赛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设置“文旅之美”“AI新视界”“我与上海电视40年”三个板块,面向全国征集纪实、剧情、动漫、公益广告(宣传片)、音乐等5大类别的5分钟以内的视听作品。
本届大赛征集到来自北京、上海、福建、浙江、安徽、山东、湖南、广东、新疆、甘肃、江西等省市的社会投稿3300余部,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武汉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南昌航空大学、四川电影电视学院等122余所高校投稿超过470部,质量和数量再次创下新高。
经过数轮评审,大赛最终共选出六十部获奖作品,包括社会竞赛单元六部最佳作品、八部优秀作品、十部好作品和十六部入围作品,以及高校竞赛单元“十佳作品”和十部入围作品。在获奖作品中另颁单项奖8个,包括:最佳创意、最佳视觉、最佳制作、最佳系列、最佳叙事、最佳人气各一部以及两部优秀传播奖。脱颖而出的获奖作品在线上展映期间收获了超过5万人次的阅读、点赞和转发量,形成了线下线上互动共振、创新传播中国故事的喜人局面。
与往年相比,本届大赛的获奖作品在观赏性和艺术性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具体表现在:人物形象更鲜活,情景交融更深入,技术赋能更多元,艺术风格更鲜明。获奖作品里涌动着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自豪感与信念感。比如,《75年 我们正年轻》借由“爷孙俩视角”的巧妙构思和虚拟制作技术,开拓了讲述国家大事类题材的创作新思路。《铿锵小玫瑰》捕捉了浦东新区六团小学女子足球队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和独立自强的人格闪光点。《人均70岁的资深少年口琴乐队》通过胡贤强和伙伴们鲜活的语言,点出老年人音乐梦想与爱国热情相结合的深刻涵义。《LINE》则用长镜头调度在实景中依次展现了家庭、学校、职场三个抽象情景,用虚实结合的寓言效果言说大学生的就业焦虑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
本届大赛还举办了7场短视频创作系列公益讲座与创作论坛,吸引了线下逾3000名观众参与,助力创作爱好者提升短视频创意思维与制作应用技巧,学习电影美学和创作思维,为迈向短片和电影长片创作打下基础。
从短视频迈向大银幕,大赛致力于打造并发扬三大特色:一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底气坚守。倡导创作者、尤其是青年。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从身边的现实生活出发,讲好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二是深挖中国故事的格局定力。大赛的舞台开放给每一位立志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者,鼓励创作者和观众一道打开“慧眼”,从中国电影美学中汲取养分,持续讲述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三是传播中国故事的创新语态。大赛鼓励参赛者带着自信开放的姿态和积极向上的能量迈向大银幕、继续征服观众之旅,为对内凝心聚力、对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自己的力量。
“讲好中国故事”并非一日之功,既需要大银幕在前冲锋引领,也需要其与包括短视频在内的创新传播形成协同效应。我们热切期盼着,大赛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创意之都的上海活力,继续努力推动“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