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音乐发展到现代社会,从最开始的尝试,到中间的不断融合发展,直至现在的成熟,经过了百余年时间。这期间,大银幕上令人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传唱至今已然成为经典。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电影的音乐风格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些改变不仅顺应了时代的进步,而且也满足了广大电影观众的需求。以下通过剖析中国电影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即民族音乐的传承、流行音乐的融合、数字音乐的发展,以期促进当代电影产业的长足进步。而这些多元化的音乐元素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中国电影音乐的独特魅力。
民族音乐元素的传承
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中国电影音乐以强大的生命力。百年发展史中,中国电影音乐通过吸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特色,使得中国电影音乐在国际舞台上独树一帜,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对传统乐器的运用。中国传统乐器如古琴、二胡、琵琶、笛子等,在中国电影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乐器不仅能够营造独特的东方韵味,而且还能增强电影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氛围。在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中,棋馆古琴的片段好似把观众引入了一个深邃而又浪漫的音乐世界当中,作曲家谭盾在该影片中采用古琴独奏来烘托武侠世界的空灵与禅意,尤其是无名(李连杰饰)与长空(甄子丹饰)对决时的琴剑合鸣,极具东方美学特色。二胡音色凄美,电影作品中传统乐器二胡往往用来表现悲剧的氛围。例如,在陈凯歌执导的电影《霸王别姬》中,京胡的高亮音乐与二胡的深沉哀婉交织运用,强化了程蝶衣(张国荣饰)内心世界的复杂与挣扎以及其悲剧性的命运。
第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地方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广泛使用。少数民族电影《红河谷》中,西藏人民的歌舞贯穿全篇,宁静演唱的藏族祝酒歌具有典型的民族特色,观众能够从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西藏文化,进而感受到藏民的坚韧和淳朴;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中,清脆欢快的“土琵琶”声实际上是山东南部地区人民群众用葫芦瓢自行制作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还有电影《黄土地》中的陕北民歌、《活着》中的秦腔、《嘎达梅林》中的蒙古族马头琴……在电影音乐中使用更多的民族音乐元素和地方音乐元素,能够让电影作品本身更加具有亲切感。第三,传统戏曲元素被广泛使用。我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受众较多。不仅有令人熟知的京剧、黄梅戏等,像晋剧、豫剧等地方剧种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电影音乐中广泛运用戏曲元素,能够有效充实电影作品的文化底蕴,从而吸引更多观众。例如,被评为“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之一的《霸王别姬》,全片贯穿京剧音乐元素,尤其是剧里程蝶衣和段小楼分道扬镳之后,用二黄慢板独唱的《贵妃醉酒》唱段,其唱腔既推动剧情,又象征主角的命运,表现出了程蝶衣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流行音乐元素的充分融合
起源于十九世纪欧洲地区的流行音乐又被称为通俗音乐,直接的情感表达、直白通俗的歌词以及朗朗上口的旋律获得了大众的青睐,尤其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流行音乐元素与中国电影音乐的充分融合是大势所趋,二者的有机结合是文化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能够实现“1+1>2”的艺术效果,特别是在营造电影氛围、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深度塑造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流行音乐元素的主要融合形式表现为:
一方面,流行音乐在电影中被作为主题曲、插曲所使用。一首成功的流行音乐主题曲,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去观看电影本身,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电影音乐的独立艺术价值。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音乐通常被用作情绪烘托的辅助工具。例如,电影《少林寺》中的流行音乐《牧羊曲》不仅仅是电影的插曲,更成为了一代人的经典回忆。歌曲刻画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了少女对故乡的赞美,旋律悠扬,优美动听,完美契合了电影情节。近年来,流行音乐参与到了电影的叙事中。例如,在刘若英执导的电影《后来的我们》中,田馥甄演唱的《爱了很久的朋友》与影片情感主线高度契合,陈奕迅演唱的《我们》强化离别氛围……这些成功的案例皆证明了流行音乐元素与中国电影音乐的融合是极富潜力和价值的。这些流行音乐也已经成为电影叙事的重要补充,而非简单点缀,甚至参与了电影的叙事呈现和情感表达,具备了一定的叙事功能和抒情功能。
另一方面,流行歌手参与演唱。近些年来,一些流行音乐歌手参与电影插曲、主题曲的创作和演唱,例如,周深在电影《大鱼海棠》中演唱歌曲《大鱼》、张靓颖在电影《画皮》中演唱主题曲《画心》等等,流行歌手的参与能够进一步激发粉丝经济的乘数效应。歌手粉丝转化为电影观众,观众进一步成为音乐消费者,实现“歌手-电影-歌曲”的良性循环。
数字音乐元素的大力发展
数字音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中国电影音乐面临着深刻的变革和挑战。以往的电影音乐常常需要在录音棚进行录制,然而现在只需要对音源进行采样,就可以达到更加精良的音乐效果。除此之外,人工智能也逐渐参与到电影音乐的创作中来。这种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使得电影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不但对音乐制作方式产生了影响,而且还使得电影音乐获得了新的美学价值。数字音乐在中国电影中主要表现为通过数字技术创建各种音效,以此来增加电影音乐的创作手段。音乐创作不再依赖于传统的乐器和人的声部,而是通过数字技术有效识别和采集各种不同的声音,经过编辑、处理、合成之后,可以实现不同音乐风格和音乐元素的深度融合,创造出更加多元化的音乐内容,从而达到电影所需要的各种音效。例如,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作曲家阿鲲就运用数字音乐技术创造出独特的电子音效,从而使得整个电影叙事情节都更具科技感。此外,AI技术的不断发展,也让中国电影音乐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就创作灵感而言,AI就像超级助手,从海量的文学作品、热点话题、音乐流派、音乐风格中汲取灵感,能够为电影音乐的作曲家、配乐师提供一个大的方向,极大地提高了作曲家、配乐师音乐创作的效率。就具体的音乐创作过程而言,AI作为一个多模态音乐生成大模型,能够集成诸多算法,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音乐创作需要,深入理解电影的主旨内容,从而协助影视音乐创作者创作出更具特色的歌词和旋律。
当今时代,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我国的文化产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电影产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中国电影音乐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要继续将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等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类型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电影音乐艺术的长足发展。
(作者系咸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咸阳师范学院学术带头人。项目编号XSYXSDT202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