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在《白毛女》中饰演喜儿
王心刚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演杨晓冬
张良在《董存瑞》中饰演董存瑞
陶玉玲在《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饰演春妮
肖桂云在《开国大典》拍摄现场
潘虹在《人到中年》中饰演陆文婷
宋晓英在《烛光里的微笑》中饰演王双玲
陈道明在《我的1919》中饰演顾维钧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重要回信中指出,老一辈艺术家“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给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回望中国电影史,这8位电影艺术家塑造的经典角色,不仅是其个人艺术生涯的丰碑,更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发展的轨迹与人民情感的脉动。从喜儿到陆文婷,从董存瑞到顾维钧,这些角色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为它们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或记录苦难与辉煌,或叩问现实与理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艺创作需“扎根生活沃土”。8位艺术家以生命体验浇筑角色,让银幕形象超越了艺术本身,成为民族集体记忆的载体。
◎ 用角色镌刻革命精神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银幕上,革命历史与英雄主义是创作的核心主题。田华与王心刚以扎实的表演功底,将时代精神注入角色,成为红色经典中不可磨灭的符号,并在2005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鼓舞了广大人民的奋斗热情,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红色岁月的艰辛与伟大。
田华在《白毛女》中饰演的喜儿,以“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成为新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主人的象征。作为1949-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评奖一等奖作品,《白毛女》虽被多次改编,但田华的演绎凭借深厚的生活积累与质朴动情的表达,成为最成功的版本。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直言:“《白毛女》可能是改编次数最多的艺术作品之一,但田华老师在电影《白毛女》中塑造的银幕形象,是开创性的,也是最成功的。因为田华老师不仅有深厚的生活积累,同时也以质朴动情的表演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田华出身贫苦,有着与喜儿相似的生活经历,这使她能深刻共情角色,将喜儿的纯真、善良、坚韧与不屈,演绎得丝丝入扣。从天真烂漫的农家少女,到被压迫折磨的“白毛女”,她用细腻入微的表演展现了角色的命运转折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让观众感同身受。
此后,田华在《党的女儿》中塑造的李玉梅,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李玉梅是一位坚定的共产党员,在白色恐怖下,她坚守信仰,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田华通过质朴而真挚的表演,将李玉梅的勇敢、智慧和对党的忠诚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激励无数人的精神力量。很多看过影片《党的女儿》的观众,都坚定地认为田华就是“党的女儿”,“党的女儿”就是田华。连很少写影评的文学家茅盾也发文评论——“田华同志塑造的李玉梅形象是卓越的。没有她的表演,这部影片不能给人以那样深刻而强烈的感染。”
此后,田华在《花好月圆》《江山多娇》《风暴》《白求恩大夫》《秘密图纸》《猎字99号》《法庭内外》《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通天塔》《多梦时节》等电影中又塑造出一系列鲜活生动的人物。2024年9月田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教授张凡表示,这些经典形象能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记忆,正是因其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田华深入生活的切身感悟让角色有了充沛的生命力。
王心刚则以英俊潇洒的形象和刚健有力的表演,成为红色银幕上的“英雄代言人”。饶曙光坦言:“王心刚老师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男演员之一。他在银幕上塑造了性格各异的艺术形象。”在《红色娘子军》中,他饰演的党代表洪常青,既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又有细腻的情感和人文关怀。为贴近角色,王心刚在海南烈日下暴晒,向当地人学习生活技能,用真实感受唤起观众共鸣。他通过沉稳的表演,展现了洪常青在复杂斗争环境中的冷静与果敢,以及为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其牺牲的段落让所有观众潸然泪下,“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王心刚扮演的杨晓冬英俊潇洒,机智敏锐,老成持重,使英雄形象不仅高大英俊,更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性光辉。
此外,他还在《寂静的山林》《永不消逝的电波》《海鹰》《勐垅沙》《红色娘子军》《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秘密图纸》《侦察兵》《南海长城》《大河奔流》《伤逝》《知音》《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等影片中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银幕形象。更是凭借在《知音》中的出色演绎,获得了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饶曙光评价道:“王心刚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不朽的。”他的作品传承了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 以女性视角记录时代心声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电影创作开始更加关注个体命运和人性的表达。潘虹与宋晓英以细腻的情感演绎和对女性角色的深刻理解,在银幕上展现了时代变革中女性的成长与挣扎,成为这一时期电影艺术的杰出代表。她们的角色挖掘了人性的美好与复杂,让观众看到了女性在时代浪潮中的坚韧与成长。
潘虹在《人到中年》中饰演的眼科医生陆文婷,成为20世纪80年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思潮的生动注脚。饶曙光介绍:“《人到中年》改编自谌容的小说,有非常坚实的文学基础,这部电影也成为了这一时期最具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的电影。潘虹老师塑造的陆文婷形象是新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形象的代表,当时有理论家提议为‘陆文婷性格’,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讨。”影片中,陆文婷在事业与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坚守理想,潘虹以克制而富有层次的表演,将角色的疲惫、坚韧与脆弱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举斩获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原著作者、潘虹与角色三位一体,天衣无缝,引发全社会对中年知识分子的关注。”饶曙光说。
此后,潘虹在《井》中塑造的徐丽莎,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时代转型中的迷茫与抗争,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股疯》里,她又突破形象,将公交车售票员范莉的市井气与生命力演绎得活灵活现,包揽广电部最佳女演员奖、金鸡奖、百花奖等多项荣誉。从知识分子到普通大众,潘虹始终以精准的共情力,让角色成为时代的镜子。2005年,潘虹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
宋晓英则以《烛光里的微笑》中的王双玲老师,诠释了知识分子的奉献精神。为饰演好这一角色,她走访多所乡村学校,扎根现实,最终通过镜头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师者形象升华。
饶曙光评价:“宋晓英老师在《烛光里的微笑》塑造的老师形象,以真情打动了观众并产生了强烈的共情。老师的奉献、牺牲、隐忍,宋晓英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她的眼神,也让观众产生了难忘的印象。”影片中,王双玲身患重病却坚守讲台,用爱心温暖每一个学生,其临终前的微笑成为银幕上最动人的瞬间之一,宋晓英也凭此获得第1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此外,宋晓英在《苦难的心》,可以说是她以往拍摄经验的厚积薄发,她在扮演女儿罗玉薇时对角色多层次的展现、生动的细节刻画都让人赞叹。《因为谷桂花》中则演绎了普通人的善良与坚守,《16号病房》中塑造了乡村女教师刘春华,并获第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奖。她还在《谭嗣同》《金光大道》《锁龙湖》《萨里玛珂》《大河奔流》《丫丫》《刑场上的婚礼》《夕照街》《鸳鸯楼》《超速》《后会有期》《情人结》等影片中塑造了形象各异的角色,她的角色多以“平凡中的伟大”打动观众,正如张凡所说,这些形象扎根生活,从现实中汲取的情感动力让表演充满感染力。宋晓英擅长用眼神传递情感——王双玲的温柔、陈铁军的坚毅……都在她的表演中化为直抵人心的力量。(下转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