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角色打通时代共鸣
在中国电影的角色“长廊”中,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的塑造最具挑战性。陈道明与张良以独特的艺术感悟,将历史的厚重与文学的精妙融入表演,创造了多个“不可替代”的银幕形象。2005年,张良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陈道明获“优秀电影艺术家”荣誉。
他们的作品无论是对历史的回望还是对现实的聚焦,都体现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陈道明在《我的1919》中饰演的外交官顾维钧,深入研究巴黎和会史料,用克制的表演传递外交官的悲愤,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教材。凭借该片,他斩获华表奖优秀男演员奖、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而他在《围城》中塑造的方鸿渐,更是文学改编的典范。
饶曙光表示:“钱钟书的《围城》是少有的描写知识分子倾向的小说,也是改编难度最大的。陈道明老师成功塑造出了方鸿渐的银幕形象,以至于很多观众都认定陈道明就是方鸿渐,方鸿渐就是陈道明。”陈道明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将方鸿渐的懦弱、清高与迷茫演绎得层次分明,他的迂腐中带着可爱,妥协里藏着坚守,很难有其他演员能达到他所呈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
《一个和八个》中,陈道明以沉稳内敛的表演,刻画了锄奸科长在复杂局势中的坚定与挣扎;《屠城血证》里,他精准演绎了照相馆老板从懦弱到奋起的转变,传递出战争下的痛苦与抗争。他并非以戏份多取胜,而是能在很少的戏份中让人过目不忘,《英雄》《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解密》皆是如此。饶曙光认为,陈道明注重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挖掘,以独特的气质和精湛的演技,让角色具有深刻内涵和文化底蕴。
张良在《董存瑞》中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的瞬间,将英雄的牺牲精神具象化,成为几代人心中“舍生取义”的代名词。饶曙光评价:“张良老师在《董存瑞》中塑造了一个成长中的英雄,把英雄的成长轨迹演绎得非常细致,入木三分。‘为了新中国,前进’的段落是中国电影不朽的段落,很多观众看到这里时,都情不自禁地跟着呐喊。”影片获1949-1955年文化部优秀影片评奖一等奖,张良将董存瑞从顽皮少年到革命战士的蜕变展现得真实可感,第一次炸碉堡时的紧张、面对牺牲时的坚定,都让角色充满生命力。
此外,作为演员,他还在《战上海》《林海雪原》《碧空雄师》《哥俩好》《打击侵略者》等影片中有着精彩演绎。凭借《哥俩好》获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
转型导演后,张良依然延续对“普通人英雄主义”的关注。《雅马哈鱼档》捕捉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的奋斗,获广电部优秀影片奖;《少年犯》聚焦失足青年的救赎,摘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他导演的《梅花巾》讲述了苏州评弹艺人郭月庭一家遭恶霸迫害致家破人亡,后在新中国成立后团圆的故事,借此揭露旧社会的残酷,歌颂新社会。《特区打工妹》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贫困山区青年到经济特区“三资企业”打工的经历,反映了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与奋斗历程。
他用大半生从演员到导演的奋斗经历,践行了“一辈子做董存瑞精神的传人”的誓言。张凡表示,无论是田华在《白毛女》中塑造的喜儿形象,还是张良在《董存瑞》中演绎的爆破英雄,都是艺术家们深入农村、部队生活,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生活的切身感悟中创作的经典。这些家喻户晓的银幕形象已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记忆,能做到这点,正是因其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汲取了最真实的情感、最鲜活的语言、最动人的故事。
◎ 用创作延续艺术生命力
在中国电影的创作中,演员和导演作为核心力量,各自以独特方式为银幕注入活力。陶玉玲与肖桂云,一位在台前用表演传递情感,一位在幕后用镜头讲述故事,她们以细腻的感知和不懈的追求,为中国电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展现了幕后与台前的艺术传承。陶玉玲在2005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荣誉。
陶玉玲在《柳堡的故事》中塑造的二妹子,打破了战争题材的固有模式。影片以含蓄笔触描绘战争年代的爱情,水乡少女二妹子的纯真与勇敢,成为银幕上的一抹亮色。为贴近角色,陶玉玲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学习划船、插秧,用真实体验塑造角色。饶曙光表示:“《柳堡的故事》罕见地表现了战争时代的爱情,陶玉玲老师因此成了水乡少女的代名词。摄影师以稍微侧面的角度拍出了她的最美,尤其是二妹子的微笑,堪称中国版的蒙娜丽莎的微笑。”那笑容里有对未来的憧憬、对爱情的羞涩,更有对家国的担当,包含了普通人对和平的向往,这种情感不分时代,总能打动观众。
在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陶玉玲献上了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册的精湛表演。坚定的眼神,温柔的样貌,进步的思想……她细腻传神地演绎出果敢而淳朴的农村妇女春妮,塑造出中国电影史上永恒的军嫂形象。“做霓虹灯下永远的哨兵”成为陶玉玲最朴素的人生信条。
她也是电影《英雄岛》《江山多娇》《二泉映月》《如意》《没有航标的河流》《远离战争的年代》《任长霞》《飞越老人院》中令人难忘的女性面孔……精彩的表演填满了70载生生不息的演艺生涯,串联起中国电影跨越百年的风雨历程。
这位“霓虹灯下的哨兵”希望通过银幕上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延续自己的生命。“我这一生就两句话:一是要做一个好党员,还有是要做一个好演员。”如今,满头华发的陶玉玲依然端庄、美丽优雅,“霓虹灯下的哨兵”不懈地将党的精神与党的信仰传递给新一代年轻的电影人。
肖桂云与李前宽联合执导的《开国大典》,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标志性作品。为还原1949年天安门的壮阔场景,团队查阅数百份史料,通过特效让黑白影像“复活”。饶曙光评价:“《开国大典》是至今难以超越的经典,既成功塑造了毛泽东的银幕形象,也成功塑造了蒋介石的形象,从艺术形象角度看缺一不可。肖桂云老师擅长细节与性格刻画,更有女性观察的独特角度与体验,与李前宽导演相得益彰。”影片以史诗般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对毛泽东、周恩来等历史人物的刻画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人性温暖。凭借该片,她斩获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该片也获得广电部优秀影片奖、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项殊荣。
除《开国大典》外,肖桂云还参与创作了《决战之后》《重庆谈判》《希望》《佩剑将军》《甜女》影片,以及《田野又是青纱帐》《鬼仙沟》等现实题材作品。她的导演风格大气磅礴,善于把握宏大题材,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精彩的情节设置,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
田华、王心刚、张良、陶玉玲、肖桂云、潘虹、宋晓英、陈道明这8位艺术家,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和对电影事业的无私奉献,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饶曙光强调:“8位艺术家都以各自的方式成功塑造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形象,为中国银幕形象族谱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他们的作品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更是艺术传承的载体。如今,新一代电影人正接过接力棒,而老一辈艺术家扎根生活、塑造共情角色的精神,将永远照亮中国电影的前行之路,让光影艺术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