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姬政鹏)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举办题为“反思‘时间晶体’:AI视域下电影诞生130周年新观察”的第61期影视大讲堂,本期大讲堂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克、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会长李倩、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单万里、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张启忠作为主讲嘉宾,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储双月、副研究员金燕、助理研究员刘斐为对话人。在人工智能深刻重塑影像创作的时代背景下,大家共同回溯世界电影130年与中国电影120年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了电影艺术的本源价值与未来走向。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做开场致辞,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研究员张啸涛任学术主持。
交流中,胡克以喜剧电影为线索,勾勒世界电影130年脉络。他认为,现代黑色喜剧(如库布里克《奇爱博士》)将战争恐惧喜剧化,而韩国电影《寄生虫》的全球性成功,正源于其精准刺中了“阶层固化”这一当代世界性焦虑。面对AI可能助长创作惰性的风险,他表示:“喜剧创造所要求的高度智慧与原创力,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高地。”
李倩系统梳理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百年跋涉。从1923年《莲花落》在东南亚放映、1935年《渔光曲》获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到第五代导演国际突围、《流浪地球》开启全球协作模式,中国电影“走出去”经历了从影展到合拍的范式转型。
她认为,AI技术正在重塑跨文化沟通:中影AI译制系统精准保留原片情感,腾讯云平台实现全球协同制作,算法分析助力精准营销。然而挑战犹存:文化折扣、语言障碍、区域审美差异(如欧洲喜仙侠、东南亚重亲情)仍是核心瓶颈。面对当下市场低迷,李倩呼吁业界把握技术动能:“电影作为跨文化对话的艺术,其生命力在于人类创造力与算法逻辑的协作共生。”
单万里从卢米埃尔兄弟1895年的“成功商业放映三要素”(付费、公开、广告)回溯,致敬电影前辈:爱迪生的“电影视镜”预示个人终端观影模式;雷诺1892年的动画早于电影三年,揭示绘画与摄影两条影像血脉;基歇尔1655年的《伟大的光影艺术》更将“影戏”推至三百年前。单万里深入剖析电影运动的哲学悖论——“视觉滞留”与“短程似动”的共谋机制,认为观众甘愿“受骗”完成心理补完,恰是活动影像魅力的根基。
张启忠以法国动画为样本,揭示艺术探索与产业成功的平衡之道。从雷诺开创性哑剧动画《可怜的比埃洛》,到《猫猫的奇幻漂流》以默片形式荣膺奥斯卡,法国动画始终深耕“哑剧传统”与“印象派光影美学”——《叽哩咕与女巫》借鉴马奈空间晕染技法,《青蛙的预言》动态复现莫奈《帆船》的色彩韵律。其成功背后是国家战略支撑:强制电视台26.3%儿童预算投入动画、CNC基金扶持、出口退税高达30%等政策,为创作者构筑了抵御商业风险的艺术堡垒,证明“政府引导与产权保护是艺术创新的坚实土壤”。
在对话环节,储双月聚焦美国历史电影的意识形态书写,剖析其如何通过宏大战争叙事(如《拯救大兵瑞恩》)或人物传记(如《林肯》),建构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秩序想象。她表示,这类影片被赋予“高制片价值”光环,其权力结构更不易被察觉。而反讽模式的历史片(如奥利弗·斯通《刺杀肯尼迪》),则通过激进批判揭示了体制裂痕,展现了历史电影在“巩固主流”与“解构权威”间的张力。
金燕回顾了韩国电影艰难崛起的早期篇章。她认为韩国电影史是“吸收与破坏的奇特历史”,通过模仿他国类型并反复批判演化,最终淬炼出独特民族面孔,为理解后发电影国家的路径提供了参照。
刘斐对姜文《一步之遥》展开符号学解码,视其为“一部关于中国电影自身的寓言”。他认为,姜文以激进的自我指涉(如衔接《让子弹飞》的上海叙事)试图重写中国近现代史,其“一步之遥”的片名既是对完美电影的悲观喟叹,亦是对电影本体“缺陷美学”的自信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