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毋庸置疑是二十世纪人类发展历程的核心事件,是人类历史中最为庞大而深刻的创伤记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前进发展,关于二战的历史反思与记忆研究,尤其是对二战文化记忆的关注日益凸显出重要意义。
文化记忆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文化记忆是集体认同、民族身份、历史意识、国家立场产生的重要基础,也是一个强有力的纽带和链条,将社会成员紧密地凝聚联系在一起,使集体中的每一分子意识到彼此之间的休戚与共和血脉相连。文化记忆在社会中具有教化的作用,能够稳定地传达群体的自我形象。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与该民族的起源、价值观、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密切相关,这些内容都是构建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文化记忆所保存下来的遗产,必须依托群体的社会生活才得以长久传承。文化记忆的生成与建构,以一定的历史意识和时间结构为基础,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对自身历史文化进行经典化和文本化的结果。文化记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在与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多元交流碰撞中不断活化、更新与发展,文化记忆完成的是“对意义的传承”。
从文化记忆的视野来看,同一时代人们共同拥有的记忆,一般只会存在于三代到四代人之间,约为80年左右。2025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由人们活生生的个体记忆转向文化记忆的历史窗口期,电影艺术作为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与挖掘人性的媒介,成为人类生活中反思战争的重要文化载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亲历者作为生命个体逐渐消逝之际,亟需通过文化记忆这一超越日常生活的、用严肃文化符号将记忆固定化的方式,使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争取和平的宝贵记忆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殆尽。以影视艺术为重要载体的文化记忆建构,是人类不屈的精神获得传承与延续的必要手段。
电影创作对
文化记忆建构的关键作用
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马克·费罗(Marc Ferro)曾指出:电影与历史是相互介入的,电影是“人类历史的代言人”。后人所继承的历史,往往是拥有“史笔”(话语权)的史家借助各种媒介形态,以文字、图像、影像等方法提取、存留和建构的记忆。电影总是以其特殊的方式记录和表现不同时期的历史,构建一种鲜明具体、易于理解的文化图景,进而让电影自身成为一种文化记忆的显性载体,同时又成为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是朝向历史的一艘小船,帮助当下的人们实现与过往历史的时间“摆渡”;电影又仿佛是一扇窗,协助我们实现历史传承的空间“洞见”。我们对于电影创作和文化记忆的研究本身,也终会成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基于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文化共构。
2025年,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将推出一批涵盖战争、动作、悬疑等丰富类型、多元题材的优质国产影片。纪录电影《山河为证》反映了中国14年抗战艰辛历程,《东极岛》展现中国渔民人道主义的英雄壮举,《营救1944》讲述了美国飞行员与东江纵队合作的惊险动人故事,《南京照相馆》为南京大屠杀背景呈现了平民互助求生的不凡经历,根据东北抗联女兵李敏回忆录改编的电影《生还》(暂名),则细致入微地再现了东北抗联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在这批国产重点影片的创作中,既有从平民视角对抗战题材中人物塑造的深挖拓展, 也有对国产影片战争叙事的阐释创新,还有从当下主流价值观话语机制出发与世界反法西斯主题的深度互文。这一批精品力作大力弘扬反法西斯精神,以艺术独特的感染力激励人民捍卫国家和民族尊严。多元影像风格、创新视听表达的优质影片,以相同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共同纪念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来之不易的伟大胜利。
一个民族和国家抵抗外敌、坚守正义的斗争记忆,其所拥有的集体同一性构建作用,以及具备的反思、批判与认同功能,对各类艺术创作均具有启发与激励功能。而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极赋感染力、共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展现社会现实和人文情感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国家文化价值、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在电影对现实的投映中,关于抗战的创伤记忆由一种国家耻辱仇恨记忆,逐渐转译为具有深切人文关怀和现实教育意义的文化记忆。
抗战题材影片通过大量的作品积累和艺术沉淀,已经逐步建立起一种具有共识度和系统性的影像符号与文化记忆。随着对历史反思的深入,一些个体叙述的新视角也得以活跃起来。当下正值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过往的个体叙述和国家的集体记忆交互而成的文化记忆面对着这样一个事实:一方面,国家的集体记忆必然呈现为特定个体的印象、记忆,历史只有作用于个体、呈现在活生生的一个人的身上时,才能得到具象化的讲述和体现。另一方面,个体记忆是在集体记忆框架下逐步形成、并且一定程度上以其灵活多元的记忆特点和自然的传承与更新,持续补充着集体记忆的叙事框架和丰富内容。事实上,发生在社会层面的种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与创造,恰恰是文化记忆的更新与发展的“源头活水”,真正凝聚了民众的智慧,是集体创造力的结晶。
因此,电影创作中所选取、加工、表现的个体记忆,也同样是经过时间和社会文化的检验,具备广泛文化价值共识的记忆方式,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维系、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建构的文化记忆对于民族之兴衰存亡也具有着决定性意义。
反法西斯影片创作的
多维拓展
当下抗战题材电影的创作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导演编剧和演员,由于在时间上已远离那段屈辱的历史,叙事视角和叙事语态也自然发生了丰富的变化。从叙事基调上看,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凝重、悲怆风格,采用明快、大气的基调完成对历史的重新连接与再认识,大多数影片已经超越了简单表现暴力、残忍与受难、悲恸的二元对立。由于影片主创们属于战后二代或三代,不是战争的亲历者,而是某种意义上的“幸存者”,他们自觉倾听、审视、反思父辈和祖辈的历史,从具有个性的反思角度出发,积极参与并丰富着属于当下时代语境的独特思考。
文化记忆建立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维度之上这一特点,决定着文化记忆需要在庞大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中得以代代相传。文化记忆既有一种作为档案和规范意义的“绝对视野”,也具有一种由当下出发、不断变化的相对视角,即“过去”在当代语境中被采用并被赋予新的涵义。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影片《东极岛》中,一艘满载战俘的货轮在东极岛附近海域被击沉,上千名战俘命悬一线。危急关头,中国渔民在一次次面对日本人的威胁与压迫下奋起反抗,冒死参与了一场海上国际大营救,为落难的战俘打开宝贵的求生通道,并在日军的大规模搜查中保护、营救了数百名英国战俘。影片筹备多年,历经200天拍摄,在天气变幻莫测的浙江省舟山市东极岛上进行了实景搭建,“1:1”还原多种形态的里斯本丸号,并积极创新拍摄手法,在水下进行了大量高难度的潜水实拍。《东极岛》主创团队以精良的制作水准和高度的历史文化自觉,为观众奉献了一部难能可贵的工业巨制,真实还原海难场景并通过“世界级难度”的海洋视效,呈现一场前所未见的海上奇观,在电影视听维度,刷新着观众的感官震撼程度,也实现了反法西斯题材影片的创新追求。
改编自东北抗联女兵李敏回忆录的影片《生还》,以年轻女兵的叙事视角讲述东北抗联小分队杀出重围奋勇求生的故事。影片的创新之处,一是通过环环相扣的求生桥段营造时时命悬一线的紧张氛围,使用较强的纪实感手法创作出“沉浸式”求生突围动作场面,在东北白雪皑皑的自然环境中更加完整地衬托出抗联小分队逃生行动的艰苦卓绝。二是影片以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充满阳光斗志的明亮调子,取代了常规的苦难叙事和血腥沉重,以小切入口反映女性主角及小分队成员紧张曲折的求生过程,让人物命运处在动荡而充满不确定的特殊场景中,使叙事本身充满情感张力,拥有鲜活而生动的主观色彩。这种凝练的个体视角,力求在“微观叙事”中追求与个体息息相关的真实情感与坚定信念。当这种细致而微观的聚焦到达一定程度时,自然会深入到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必然会进一步打开历史的纵深,不断扩展着文化记忆的内容和历史反思的视域。
随着战争亲历者的离世,世界范围内关于二战的记忆出现了明显的“回流”,对二战记忆的关注进一步促进了对历史的“抢救”和银幕叙事的拓展。曾经的施害者、受害者角色如何被年轻一代的创作者重新挖掘和表现?历史的真实性和罪责的公正性是否应该在当下的国际政治视野中被进一步审视?在新一批抗战题材影片中,显示出了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审视历史的创新意识,也体现着中国当代创作群体通过个性视角对抗战历史进行主动反思的积极态度和文化自觉。在不断的追忆和想象性建构中,创作者们逐渐扩大了电影观照历史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这一动态过程推动了国产抗战题材影片以一种更彻底的、更具“情感通约”的共鸣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并完成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作者为中宣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电影创作部制片人,电影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