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映像:
银幕留存民族经验
夜幕低垂,前线将士浴血奋战的黑白画面闪烁于白布银幕上,在屏息凝神的观众背后则是支离破碎的家园山河。忽而,《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起,银幕上年轻的身影高呼着抵抗侵略的誓言,唤起整个民族的勇气。在这样的光影交错中,苦难中的人们找到了片刻的希望与力量。在民族危亡的关头,电影不再只是娱乐,它记录下战火中山河破碎的真实图景,更将一段段民族苦难与抗争经验封存在光与影的瞬间之中。当历史的硝烟散去,这些胶片成为留存民族集体记忆的宝贵见证,映照出一个国家涅槃重生的艰辛轨迹。
这样的场景正是由南京艺术学院秦翼教授和张丹副教授合著的新书《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所唤起的时代回声。这部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推出的学术力作,以电影为棱镜折射出1931年至1945年间民族浴血奋战的史诗画卷。作者没有将“抗战电影”简单视作宣传工具,亦非浅尝辄止地点评几部抗战题材影片;相反,他们以十四年抗战的完整时段为经、以战争时期多区域的电影实践为纬,纵横交织出中华民族影像抗战的壮阔篇章。透过这样的宏大视角,战火纷飞年代里的影坛众生相得到了系统梳理:从“九·一八”事变前后的民族电影觉醒,到全面抗战爆发后电影业版图的裂变;从重庆、延安等大后方和根据地的胶片呐喊,到上海、香港“孤岛”时期的暗流涌动;乃至沦陷区炮火阴影下电影人的艰难求生与文化抗争,都一一跃然纸上。银幕上的每一道光影,都在为我们诉说那段峥嵘岁月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故事。正如书中所揭示的,战争年代的电影不仅见证历史,更参与和影响历史:在山河破碎之时,有志之士以胶片为武器、以镜头为枪炮,记录真相、激发民心,将光影化作民族抵抗的利刃。
被遮蔽的影史:
寻找遗忘的记忆碎片
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史对抗战时期的书写并不完整。由于各种原因,“沦陷区”的电影一直处在被遮蔽的状态。那些在敌占区艰难拍摄的影片,曾被简单地贴上“汉奸电影”的标签,从而被主流叙事排除在外。但无情的战火却并未熄灭电影人心中的民族之光:上海沦陷后,一些留守的电影人被迫与敌方周旋,他们在歌舞升平的消闲影片中暗藏刀锋,以寓言式的画面隐喻映射家国蒙难,以伦理戏剧寄托不屈的抗争。“孤岛”时期的上海和香港银幕表面繁华,实则弥漫着苦闷与焦虑的气息;在伪满洲国和华北沦陷区的片场,镜头背后也同样上演着一场场文化暗战。《光影山河》敏锐地意识到,忽略这些非常时期的特殊创作,只会人为地割裂历史。作者通过爬梳资料,指出唯有正视沦陷区影像遗产,才能理解战后电影文化延续与多样发展的脉络。于是,在本书的研究视野中,那些被压抑多年的胶片记忆重新浮出历史水面。透过尘封的审查档案、日记书信和报刊影评,作者为我们还原出电影人在炮火笼罩下夹缝中求生存的真实图景:在日伪严苛管控下,有的创作者通过拖延拍摄、巧改剧本来对抗钳制,有的则以乡土剧情、家庭伦理为幌子表达对侵略者的不满。作者不仅立足于宏观的历史脉络,更俯身细察个人的经历与选择。他们通过追踪战时流散各地的电影人的命运轨迹,发现在民族存亡与强权高压的双重考验下,每一个镜头背后隐藏的艰难抉择。也正因如此,本书赋予了那些业已蒙尘的胶片以新的生命,使隐没在影史角落的记忆碎片重新闪耀出民族意志的微光。
与此同时,《光影山河》在史料发掘和研究方法上展现出的创新精神,也值得称道。两位作者几乎倾尽十年心血,广泛调研了中国大陆和海外的档案馆,细致爬梳中外史料:从中央到地方的电影审查记录、从旧报刊广告到影人日记书信,无不纳入考据之列。在此基础上,他们大胆引入数字人文等新方法,通过对海量的历史报刊进行数据检索和关联分析,从中“打捞”出许多湮没已久的电影资料与细节。这些第一手史料的整合,不仅使书中论述有了坚实凭据,更开拓出抗战电影研究更为全面细致的可能。在大量翔实证据的支撑下,作者构建起一个纵横交织的抗战影史全貌:不同地域的电影生产、流通与创作如何通过人员往来和作品传播产生关联;官方纪录与民间娱乐如何此消彼长、互动共生;乃至战争环境如何催生类型影片的演变与观众心理的变化,一系列论述层层展开,逻辑缜密而说服力充足。通读全书可以发现,其学术价值不仅在于填补了影史的空白,更在于提供了一种跨学科、跨媒介的整体观照。作者时刻追问着影像历史的叙述权问题:面对官方史观、民族立场与个人记忆交织碰撞的复杂真相,他们主张将多元视角纳入统一坐标系下考量,以冲破成见藩篱。正是这种开放而包容的史学视野,使本书超越了以往简单化的叙事框架,呈现出抗战电影史丰富多维的画面。
光影信仰:
文化情感与历史回响
镜头是枪,银幕是战场,观众的热泪与呐喊则是胜利的号角。烽火年代的电影工作者正是抱持着一份信仰,将艺术融入抗战的洪流,用光与影谱写家国赞歌。书中细致解读的每一部战时电影,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情感与时代印记:有信仰,就有力量。例如,《八百壮士》中以热血赴死的场景彰显了“中国不会亡”的坚定信念;《狼山喋血记》里借村民打狼隐喻全民抗战的决心;《木兰从军》以古喻今,在女扮男装从军的故事中寄寓着民族奋起的隐秘呼声。这些光影化作的故事既是特殊年代里的精神催化剂,也是留给后人的文化记忆。一卷卷胶片连接起前线与后方、连接起不同地域的人民,也连接起战争年代与和平时代的情感共鸣。电影早已超越了艺术范畴,而成为凝聚民族认同的隐形纽带。
在评论这部著作时,书中涌动的家国情怀与人文关切常常静谧地流淌而出。《光影山河》的两位作者以扎实的史料和冷静的笔触,重建了一段几近遗失的影像史实,同时又在字里行间激活了尘封已久的集体情感。可以说,他们完成的不仅是对知识的重构,更是对情感和精神的唤醒:唤起我们对烽烟岁月中那些电影人与观众的共情,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韧性与创造力的敬意,也唤起我们对于历史与记忆的再思考。在波澜壮阔的史料长河中梳理出有血有肉的故事,在宏观结构的论述中不忘映照个人的命运与信念,这种学术与人文并举的书写,使得全书既厚重严谨,又饱含温度。阅读此书,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座影像博物馆:在那里,硝烟中的银幕一幕幕亮起,照见的是民族的苦难辉煌,传递的是不朽的信仰与坚守。
正因如此,《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的意义早已超出一本影史专著的范畴,而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一座文化桥梁。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它为我们奉上一部凝结着史学深度与家国情怀的光影史诗;既填补了抗战电影史研究的空白,又以生动的方式将抗战精神薪火相传。透过这本书,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段岁月中电影与时代的互动,体悟影像在民族存亡时刻所迸发出的力量和价值。当书页合上,仿佛仍有悠远的胶片声回荡耳畔——那是历史的回声,更是现实的警示。山河远阔,硝烟已散,但在光影中铭刻的民族记忆将长存不灭,激励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奋勇前行。
(作者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