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媒介平台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电影与短视频的跨界融合持续深化,并依托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电影短视频拓展了电影表达的空间,在重构电影形态的同时,也为电影生命的延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从“三分钟看电影”到“解说电影”再到“深度剖析电影”,电影短视频历经了由“短”到“长”再到“精”的过程,并衍生出了多种形态。“独白”作为一种艺术表达手法,可追溯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戏剧,如今也被广泛运用于当下电影短视频的叙事之中。在AI驱动下,通过声音克隆技术实现了独白解说与电影人物视角的深度结合,实现了对传统叙事的创新,增强了情感共鸣和叙事深度,为电影短视频的叙事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电影从传统“银幕”到互联网“屏幕”的新生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电影的呈现形式、传播方式和观众的观看方式从单一、固定的模式转变为多元、灵活的形式。从传统的电影院银幕扩展到现代的移动设备手机、平板、电脑屏幕,观众能随时随地打开观看,进行屏幕内的互动。在这一过程中电影短视频成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观赏体验,经过符合短视频传播规律的创作后,电影以新的形态在新媒体平台上得到了“新生”。
在电影短视频兴起之前,网络用户就开始以图解形式解构电影内容,其中百度贴吧成为这一现象的主要载体。早期图解电影以恐怖片和猎奇题材为主,用户通过逐段截图拼接搭配文字解说,将影片拆解为可快速浏览的图片帖子。这种形式不仅降低了观影门槛,使观众能够“速看”电影,推动了电影文化的传播与讨论,成为当时颇具影响力的网络文化现象。
2005年,胡戈的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通过对电影《无极》的戏仿式改编,以独特的创意和幽默的表达,成为中国网络二次创作的标志性事件。这展示了网络用户对流行文化进行解构和再创作的热情,更揭示了互联网时代文化生产的范式转变: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传统媒体提供的内容,而是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和传播中,从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内容创作者。这一现象也预示了电影短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形态在互联网时代的巨大市场潜力。
2015年左右,随着短视频平台开始兴起,“三分钟看电影”迅速爆火,这种形式的短视频采用千篇一律的模式,通过快速剪辑和单一概述电影的主要情节,常以“小美小帅”为人物代称,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电影内容。虽满足了观众随时打开手机屏幕观看、碎片化的消费需要,但近乎完全抹去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剥夺了观众深入探索电影的机会。再发展到当下,电影短视频已经演变出多种形态及多种类型,从“速看电影”走向了“深度剖析”,逐步呈现出“角度新”“内容深”“制作精”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官方平台也开始通过此方式进行电影营销,从而使电影获取持久的关注度和吸引力。
当电影播放完毕时,电影并没有真正地结束,从观众参与、接受和理解上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才刚刚开始。从这一层面上来说,电影是由观众和创作者共同创作的,电影作为视听艺术通过视听的方法也得到了新的诠释。
二、AI驱动、视角转换与叙事补白
自电影诞生以来,全知视角便成为一种基础的叙事手法。全知视角也被称为“零视角”“上帝视角”,在电影里,这种视角往往经由第三人称叙述来呈现,能够使观众对整个故事及事件的发展进程有清晰的认识,透视人物的内心想法,了解行为动机。然而,它虽能纵览全局,却也因过于高高在上的视角在无形中筑起了一道情感疏离的屏障,拉开了观众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观众难以产生代入感,难以唤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视角的运用更是影响观众情感和认知的关键因素,电影创作者往往巧妙地通过不同的视角选择引导观众深入理解和感受电影中的世界。
与全知视角相比,“独白叙事”作为一种受限视角则是将认知范围严格限定在特定人物的感知范围内,是以人物内心独白为核心叙事驱动的方法,构建起独特的心理叙事空间,强调主观性、内省性和情感沉浸。亨利·詹姆斯的“意识中心”理论认为叙事应该通过“某个特定、具体的观察者”的棱镜来折射事件。独白通常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出现,直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人物的情感和动机。
近期,短视频平台涌现出一种极具创新性的电影解说形式——创作者通过精心设计的第一人称独白结合AI语音克隆的角色声音将观众完全代入电影角色的视角进入电影。“角色独白叙事”解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第三人称旁白模式,创作者巧妙地选取角色提取音色,对电影原片进行拆解、拼贴、重置,配以贴合角色性格的内心独白和情感化表达,以第一视角直入,让观众与电影角色产生“情感共振”,透过角色重新经历整部电影,在心理层面实现深度的意识交融。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消解了传统观影的间离效果,使观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故事,而是主动“进入”角色的精神世界。这种高度沉浸的叙事方式还原了电影的戏剧张力,更创造出一种“心理在场感”。其爆火背后,既反映了当代观众对深度情感共鸣的渴求,也彰显了在AI驱动下电影短视频创作的突破——通过快速筛选电影片段、克隆电影角色声音、解读文本生成、碎片化叙事重构、分析观众喜好,推动了个性化内容创作,成功找到了链接电影与移动端观众的新方式。
三、重复的情感:AI独白的失真性与同质化
情感是人类体验的核心维度,对于电影来说至关重要,谢尔盖·爱因斯坦是这样所述的:“情感与电影的基本现象完全相同,在电影中,运动是由多个静止的画面创造出来的,灵魂的运动,也就是情感,是由一系列事件的表现创造出来的。”大卫·芬奇:“我们尝试让陌生人在同一时间产生某种感受。”王家卫说:“我不追求观众完全理解剧情,而是希望他们能感受到角色的情绪状态。”要让一部电影产生情感影响,观众必须关心故事及其角色,这样当角色产生感情时,观众也会产生触动。
独白解说类电影短视频的创作者通过提取关键情节、标志性画面和情感爆发点,独白配音、特效叠加、节奏重塑等方式进行二次创作。这种重构建立在对电影情感内核精准把握基础上的再创作。通过精心设计的剪辑节奏、恰到好处的音乐烘托和富有感染力的独白解说,创作者将电影情感浓缩在短视频中实现了高效传递。更重要的是,这种重构赋予了经典电影新的时代语境,使其情感表达更契合当代观众的接受习惯,在碎片化传播时代延续了电影的情感生命力。
AI技术的介入使这类电影短视频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叙事危机。当AI反复调用相似的模板生成解读文本时,角色本应独特的内心世界被简化为情绪标签,导致情感传递流于表面,从而导致对电影误读的传播。其次,同质化问题愈演愈烈,过度依赖AI,使平台上出现了一大批高度相似的作品,观众逐渐会陷入审美疲劳。这种重复的情感生产,表面上提升了内容效率,实则可能掏空叙事的灵魂。当技术追求“可复制的感染力”时,电影的艺术性与情感内涵正在被悄然消解……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