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进入了深化发展阶段。2024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体育课程内容,推动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深度融合”。该政策导向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提供了明确路径。体育电影作为融合体育运动技术、体育文化精神与叙事艺术的媒介,其科学应用将有助于体育教学突破“教与学”的传统范式,构建兼具专业性、情境性与感染力的体育教学体系。在“体教融合”“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语境下,高校可构建体育电影案例库,为增强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创新路径。
皮亚杰、维果茨基等学者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知识的过程。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电影案例库为学生创设了贴近真实运动场景的情境,如《卡特教练》中篮球队的战术布置画面、《夺冠》里女排训练的细节呈现,学生可通过观察案例中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团队协作策略及其所面临的困境挑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分析、小组讨论与意义建构。这种“替代性体验”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被动接受技术要领的文字描述,而是在案例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如某个投篮动作的发力偏差,并通过对自身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形成对体育知识、技术原理及体育精神的个性化理解。而且从电影艺术本身来看,体育电影作为体育文化与影视艺术的跨界融合载体,能以镜头语言解构运动技术的力学原理如《翻滚吧!阿信》中的体操动作特写,以叙事逻辑呈现体育精神的多元维度如《夺冠》中女排集体记忆的建构,其视觉直观性与情感共鸣性有效提升了体育教学过程的生动性。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体育电影案例库的构建以电影案例的筛选为首要环节。筛选原则包括:一,教育性原则,优先选取能够体现体育精神、道德规范的作品,如《卡特教练》中传递的纪律与尊重原则、《攀登者》蕴含的家国情怀,通过具象化叙事强化了体育精神与价值观培育。二是科学性原则,注重技术展示精准度,如《点球成金》对棒球数据分析的专业呈现、《极速风流》中赛车技术的细节解析,为运动原理与战术逻辑教学提供了可靠素材。三是多样性原则,要求案例覆盖不同运动项目、文化背景及教学场景,满足多元教学需求。四是时效性原则,主动纳入近年新作,通过反映体育发展新趋势,确保案例库与时代语境及学生认知特点同步,实现教育性、专业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
在明确电影案例筛选原则的基础上,可采取以下举措构建体育电影案例库。首先,由各运动项目骨干教师及体育教学理论研究者组建跨学科协同开发团队,负责制定案例筛选的专业标准,例如在篮球项目案例筛选中,需由篮球专项教师逐帧审核影片中运球、传球等技术动作的规范性,确保慢动作解析片段的动作轨迹与《篮球运动教学指南》中的技术要点完全匹配。其次,应建立多维度资源采集体系。比如说,高校可每年从主流影视平台采购电影资源,如与爱奇艺教育、超星尔雅等正规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合作协议,按年度采购体育电影版权,重点获取《夺冠》《卡特教练》等兼具教育价值与市场口碑的影片。同时开通教师推荐渠道,鼓励一线教师通过平台提交教学急需的影片片单,由团队统一评估版权可行性。部分头部体育院校还可与影视机构深度合作,如与中影集团、迪士尼体育传媒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定制教育专用资源包,比如针对《强风吹拂》等动漫体育电影可协商获取无字幕纯净版片源,便于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添加技术解说字幕。对于无法获取版权的优质素材如经典赛事纪录片片段等,可组织团队进行二次创作,如邀请退役运动员对《奥运会经典瞬间》等影像进行专业解读,添加动态技术标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影二创案例。最后,为提升案例的检索和应用效率,可构建案例标注系统。比如按照运动项目进行基础分类,也可按照教学模块如技术教学、理论教学、思政教学进行基础分类。在划定基础分类标签的同时,进一步划定深度解析标签,如针对技术类案例添加动作关键点、易犯错误、肌肉群发力顺序等专业标注,比方《洛奇》这部电影案例可标注为:[拳击技术教学][直拳发力轨迹][斜方肌、肱三头肌联动][疲劳期心理调适]。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利用体育电影案例库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教学:其一,在技术教学方面,可基于对电影片段的观摩和模仿实现对运动技术的深度解构。通过镜头语言对运动技术进行多维度拆解,引导学生从观察表象转向理解本质,实现技术学习从浅层模仿到深层建构的跨越。教学中,体育教师可选取包含典型技术动作的电影片段,通过慢动作回放、多机位切换等形式,将连贯动作拆解为发力、姿态等关键节点。例如在分析跳高项目的“背越式过杆”技术要领时,可截取《挑战星期天》中运动员过杆的慢镜头,逐帧展示髋关节发力角度、手臂摆动轨迹与身体重心变化的力学关系,结合运动生物力学理论,讲解“以弧线助跑获取离心力”“背弓姿势降低重心抛物线”的科学原理。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仅能模仿标准动作,更能理解每个肢体动作的功能定位,避免由盲目模仿导致的发力错误或运动损伤。其二,在理论教学方面,可基于电影片段的交互性构建互动研讨的教学场景。教师可选择包含不同体育理论内容的电影片段,与学生一起进行理论辨析。比如选取包含规则冲突的影视片段,如观看《少林足球》,判断其中的情节少林功夫是否违反足球规则、对《极速风流》中的赛车手弯道超车画面进行合规性讨论等,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侧重从体育规则意识层面对争议片段展开辩论,让学生在情境化研讨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其三,在思政教育方面,可基于电影片段的艺术特色和人文内涵形成价值观共鸣。体育教育的深层目标在于通过运动实践与文化浸润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体育电影可凭借具象化叙事优势将拼搏、协作、超越等抽象价值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故事场景,使学生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体育精神的内化。比如说,《夺冠》这部电影以中国女排四十年的奋斗史为脉络,既展现了训练场上运动员不懈拼搏的精神,更刻画了不同时代运动员对国家荣誉的理解变迁。教师可截取1981年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与2016年奥运会逆转巴西的片段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讨论体育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结合自身的运动经历分享失败时重拾信念的思想经验,将银幕上的热血转化为现实中的行动力,使体育精神真正内化为支撑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底色。
体育电影案例库为高校体育教学注入了情境化、立体化的资源活力。未来,高校应进一步探索体育电影的教学应用路径,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体育电影转化为具象化教学情境、沉浸式学习体验与涵育体育精神的生动载体,促使体育电影成为撬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支点,培养兼具精湛运动技能与深厚体育文化素养的时代新人。
(作者系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副教授)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内蒙古地区大中小学体育“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研究》(编号:NJSY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