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姬政鹏) 对于中国电影从业者而言,一个“政策机遇窗口”正在这个夏天开启。想象一下:你的原创剧本可能在“夏衍杯”赢得20万元扶持,你的青年导演项目有望在广东“繁星计划”获得200万元资助,你的科幻制作能在重庆永川的顶级虚拟影棚拍摄并获得技术补贴……这并非空想,而是各地新政为电影人描绘的清晰路径。
今年3月以来,从中宣部电影局主办的“2025青年剧作计划”落地无锡,到上海为SIFF YOUNG入选影人开辟项目绿色通道,从山东承诺“年度项目年内兑现”的阶梯式扶持,到重庆、青岛、厦门等地对尖端技术和基地园区的巨额奖补……条条款款,皆为了帮影人影片降本增效,最终实现“政策育作品、作品催集群”的良性循环。
资金上,省区市县多级叠加进一步放大扶持力度;资源上,创投平台、新人计划加速实现导师匹配和产业对接;服务上,虚拟影棚建设、园区企业集聚愈发便利、门槛更低。各地推出的这轮政策“加码”,不仅帮项目“输血”、为园区“引流”,更是向所有怀揣电影梦的创作者发出强烈信号:一个从项目书到领奖台均有政策护航、力图让优质内容获得匹配回报的产业环境,正在加速构建。
(详见第3-4版)
手机扫一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