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青葱计划十强选出
◎ 发掘新人新作:
单项扶持最高200万,从创作到发行一路护航
各地主管部门不仅聚焦银幕上的声画流转,也关注着蓬勃生长的后备人才。过去三个月间,中国电影产业接连迎来新力量孵化成果:第十九届“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评选揭晓,49部剧本荣膺表彰;9位影人入选上海国际电影节SIFF YOUNG×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10部喜剧剧本得到了第二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提供的扶持资金……随着一批批新人新作崭露头角,中国电影的青春力量也在各地精心搭建的扶持体系中破土而出。
剧本是电影的基石。5月下旬,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夏衍电影编剧周上,第十九届“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评选结果揭晓,49部剧本获得表彰。其中,浙江传媒学院研究生张绮与华策电影学院研究生李洁霖联合创作的动画电影剧本《鸟神呢喃》荣获院校单元“成长电影剧本”,并与浙江博采传媒达成签约意向。年轻的张绮深刻感受到了行业对编剧原创力量的重视,“这是个很好的开始,我会将自己的热爱不遗余力地挥洒出来,使命在肩,笔耕不辍。”
颁奖活动期间,第二十届“夏衍杯”剧本征集同步启动,计划优选出优秀电影剧本3部(每部扶持20万元)、创意电影剧本5部(每部10万元)、成长电影剧本7部(每部5万元),国家电影专资还将支持重点制片基地对入选剧本的影片后期制作予以资助。
7月中旬,在第二届中国(沈阳)喜剧电影周喜剧剧本征集活动中,《流浪外星人》与《“噜什儿”》从340余部投稿作品中脱颖而出,获优选电影剧本殊荣,将各获得10万元扶持资金。同时,《南元北喆》《庙小妖风大》《纯真年代》获创意电影剧本,每部有8万元扶持,《路过人间》《长远勿见,侬好伐啦》等5部作品获潜力电影剧本,每部有5万元扶持资金。评审团代表、导演刘江江表示:“这次我们看到了一批风格迥异的优秀喜剧电影剧本,它们像一颗颗珍贵的种子,在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播种在这片肥沃的黑土地上,期盼着它们能够在不久的将来生根发芽,长出枝蔓,怒放在大银幕上。”
“夏衍杯”和喜剧电影周只是这股扶持热潮的缩影,全国有十余个省区市启动或深化了专门针对电影新人新作的扶持计划。
6月,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办的“繁星计划”结束征集。该计划在广东省电影局、省文联指导下,旨在帮助兼具岭南特色与创新精神的当地创作者解决资金、人脉、资源难题。据广东省电影家协会秘书长杨宇介绍,“繁星计划”将优先支持具有岭南文化、大湾区特色并鼓励国际传播的项目,对45岁以下青年导演或编剧的华语长片项目给予每部最高200万元的扶持,并鼓励项目所在地提供配套资金。入选者将被纳入广东青年电影人才库,在交流、培训、委托创作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进入7月,中宣部电影局电影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项目——“2025全国青年剧作计划”完成了面向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在读学生的剧本征集。该计划将在江苏无锡落地五年,对最终评选出的优秀项目提供资金扶持、创作孵化、产业对接等全流程支持。值得一提的是,获奖剧本如由江苏省内制片单位作为第一出品方成功备案、开机拍摄,还可额外获得江苏省及省内各市的创作扶持。
与此同时,由湖南省电影局主办、潇湘电影集团承办的首届“田汉杯”剧本征集评选活动,以及由陕西省电影局、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主办的“陕影星河计划——2025年优秀电影剧本征集活动”刚于7月31日截止征集,进入评选阶段。
这两个计划中都强调着对当地文化的重视。“田汉杯”重点突出对湖湘题材剧本的征集,截至7月11日,主办方已收到600余部投稿作品,投稿者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其中既有深耕行业多年的资深编剧,也有“05后”新锐力量。“陕影星河计划”鼓励反映陕西地域文化、历史底蕴、时代发展和三秦儿女精神风貌的作品,该计划扶持优秀剧本2部(各50万元)、创意剧本5部(各20万元)、潜力剧本8部(各10万元)。
此外,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成都电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成都高新区-大邑县结对联动指挥部发起的中国(成都)电影推优扶持计划和第七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的“青椰计划”长片创投会目前正在征集中。中国影协、上海谢晋电影艺术基金会和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联合发起的“谢晋青年电影扶持计划”也于8月2日启动了第二届征集。
中国(成都)电影推优扶持计划面向全国征集不同创作阶段的华语长片项目,对入选前十强的优质项目设立共计50万元创作扶持金(单个项目最高20万元),并按总投资匹配最高30%的投资资金及总价值150万元的配套资源服务包。成都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尚宏表示,推优扶持计划还将为精品项目匹配投融资对接机制,“破解项目资金掣肘,助推文艺创作‘攀原登峰’。”
“青椰计划”长片创投聚焦类型化创作机制,三个征集赛道分别对应现实表达、情感书写与奇幻想象,入围项目有机会角逐电影节官方荣誉并获得现金和技术类支持。第二届“谢晋青年电影扶持计划”则将为2个新锐项目各提供50万元拍摄资金。
奖励优秀作品的同时,对青年电影人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从剧本创意到拍摄实践,从经验传授到体系赋能,从资金支持到资源匹配,为“新力量”们准备的不仅是评选和资助,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行动。
6月中旬,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导演戴墨、高朋、黄家康、温仕培、姚婷婷,制片人毛楚潇、徐佳含、叶婷,编剧焦华静共9位影人入选了“SIFF YOUNG X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
该计划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国际电影节执行,依托其庞大的行业平台和成熟的新人培育体系,为青年影人及其作品提供对接国内外电影产业资源的全方位支持,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也为入选影人在上海落地的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上海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处长刘祎呐表示:“上海会竭尽全力地为青年电影工作者提供发展机遇,用好资金扶持杠杆,全力护航优秀作品的创制和发行。欢迎优秀青年影人将作品立项在上海、拍摄在上海、制作在上海、工作在上海、生活在上海。”
7月上旬,在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主办的2025青葱创投会上,郭茂伟、缪吉娜、崔书铭、曹一诺等第九届青葱计划十强项目创作者进行了路演阐述,并与产业嘉宾和意向投资人进行了项目洽谈。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贾樟柯表示,未来青葱计划会在公共性和国际化两方面着手,“我们会努力让全国更多爱电影的年轻人分享到‘青葱计划’这样的电影文化资源,也会邀请更多的国际导师,并推动‘青葱计划’的项目走向海外。”
紧随其后,7月中旬,由中国电影家协会、厦门市电影局联合中国电影高校联盟推出的金鸡创投“学子计划”也进入评选阶段。该计划旨在挖掘新生代创作力量,优秀学子们不仅能获得金鸡电影创投大会的荣誉证书、专项奖金,更有机会纳入金鸡创投扶持项目体系。计划发起人、导演黄建新表示,将通过高校联盟直推与社会征集评选双渠道选拔,为电影产业输送具备创造力与想象力的青年人才。
从杭州的“夏衍杯”到湖南的“田汉杯”,从无锡的“青年剧作计划”到广东的“繁星计划”,从导演协会的“青葱计划”到金鸡创投的“学子计划”,再到各地蓬勃兴起的“陕影星河计划”“成都推优扶持计划”,以及河北、内蒙古等地持续开展的优秀电影剧本征集活动……这些精心构筑的平台,照亮了张绮、徐佳含、郭茂伟等年轻创作者的名字和梦想,也指向了更具活力、更富创新、人才辈出的中国电影产业未来。
2025年初,江苏电影基地合作联盟成立
◎ 打造园区基地:
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投资
随着高规格电影更加受到观众青睐,电影产业对工业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制片企业和创作团队在渴求资金支持的同时,对硬件配套和全流程服务的升级需求日益迫切。
在今年,“带着剧本来,拿着成片走”在多地的电影政策宣介活动上被提及。如何通过政策手段发挥当地资源优势,推动跨区域协同与虚拟影棚等技术高地建设,形成园区基地的集聚效应,塑造“不出园区”即可完成全流程制作的闭环产业链,成为各地关注的重点。
今年年初,在江苏省电影局的牵头下,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扬州影视基地、昆山数字梦工场、常州西太湖影视产业基地、无锡锡西文化创意产业园5家基地联手成立了江苏电影基地合作联盟,希望能通过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整合江苏省优质影视产业资源,打造影视产业链闭环。
4月,无锡对影视园区基地及入驻企业的补贴继续升级。在《关于推动无锡市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中,对电影产业集聚区按年新增入驻影视企业数、首次进入规上文化服务业影视企业数等指标分档给予最高1000万元奖励,对建设影视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市级及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最高奖励2000万元。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瑛表示,希望此次新政策能吸引更多创作团队和影视企业落户无锡,形成“创作-制作-发行-衍生”一体化产业集群。
目前热映影片《南京照相馆》就是由落户于锡西文化创意产业园的中影(无锡)电影制片有限公司担任第一出品方,而这也是该公司落户无锡后的首部作品。江苏锡西影视文化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斌表示,中影(无锡)项目落地惠山区钱桥街道时,当地政府以“保姆式”服务按下“加速键”,项目从签约到营业执照异地申领完成,仅用了3天时间。
将于8月8日全国公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影片《东极岛》也在江苏电影基地合作联盟拍摄制作。摄制过程中,制作团队在锡西文创园搭建了1比1比例的沉船实景,进行船舱内部与甲板戏份拍摄,片中75%的场景在无锡搭建拍摄,有40%的水戏依托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和扬州影视基地的专业水上拍摄设施完成。
这种跨基地、跨区域的资源配置显著提升了制作效率与成片品质。扬州影视基地负责人李勇表示,现代影视制作是系统工程,剧组选择基地时不仅看硬件,“唯有各类要素有机联动,才能真正降低综合制作成本,提升创作效率。”
青岛也在园区建设上大力投入。作为《流浪地球》系列前两部的主要拍摄制作地,青岛东方影都今年4月15日迎来了《流浪地球3》的开机,并在其5号摄影棚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虚拟拍摄。
便捷完善的产业链服务是当地吸引、留住创作团队的重要原因。在《流浪地球2》的片尾字幕中,提供置景道具的海好影视和永誉传媒,参与特效化妆的末那众合,制作特殊道具的希娜魔夫,参与现场调色、视频管理、云直播拍摄的三界影业,协助电影预演拍摄的灵山科技等都在园区之中。青岛东方影都相关负责人表示,影都内的影视产业链配套企业超800家,覆盖了影视出品制作全流程,“剧组不出园区,就可以方便地找到行业顶级供应商。”
4月发布的《青岛市支持电影经济发展若干政策》也对基地园区进一步加码扶持:对新获国家电影专项资金支持的基地(园区)最高扶持1000万元,对新获该资金支持的项目最高扶持200万元,对主持或参与制定电影标准的机构最高奖励50万元。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升勤表示,青岛将继续鼓励影视作品展现城市形象,并对促进旅游、打造“青岛IP”的影视项目和取景基地实施奖补。
如果说“流浪地球”系列成就了青岛东方影都的硬核科幻标签,那么“哪吒”系列则为成都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打响了知名度。作为园区首批入驻企业,可可豆动画的周边聚集着紧密的产业链伙伴:步行10分钟内,有负责《哪吒2》中“申公豹”角色的千鸟动画、制作“哪吒撕裂重生”等场景特效的墨境天合,以及发行方之一自在境界。墨境天合成都公司CEO刘颖对园区的协作效率印象深刻:“《哪吒2》的视效沟通,多数问题当面解决,数据传输甚至不用线上,5分钟送个硬盘就能搞定。”
除了“哪吒”相关企业,园区还汇聚了壹同制作、星阅辰石、四川影目科技等众多产业链企业,产业集聚度极高。这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服务意识,刘颖表示:“成都分公司刚成立时并不在园区,后来成都市政府方面与企业洽谈,拿出一整套扶持政策,我们才搬到了长岛数字文创园。”
今年5月,《成都市促进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对入驻企业且累计营收达标、获评国家级示范园区的最高奖励400万元;对新设影视类创投企业最高奖励5000万元;对建设运营高科技摄影棚或实景场地的企业最高奖励1000万元。
“该政策可与省、区(市)县政策形成三级联动、叠加享受。”成都市委宣传部影视发展处处长李雨桐表示,“目前成都市有13个影视相关园区,期待更多影视机构扎根成都,共同为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重庆则在虚拟拍摄领域发力。在今年5月获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特别奖的中国影片《狂野时代》中,有30%的虚拟拍摄在重庆永川科技片场一期完成,7月,在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开幕式上,重庆永川科技片场二期摄影棚首次正式亮相。
据运营永川科技片场的达瓦伯乐(重庆)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森介绍,二期虚拟摄影棚占地3000平方米,搭建了周长60米、高10米的固定虚拟拍摄屏,和周长21米、高6米的滑动虚拟拍摄屏,构成了926平方米的LED虚拟拍摄环境,“这里的拍摄质量对标好莱坞电影级别,支持多套主流虚拍技术流程,是目前亚洲空间最大、亮度最高、标准最优的虚拟拍摄棚。”
重庆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电影局局长管洪在相关合作洽谈会上表示:“重庆将继续鼓励影视企业科技创新。”具体政策包括:对引进应用高精尖影视技术设备(购置价超1000万元)的企业,按购置价15%最高补贴600万元;对年营收超1000万元的影视高科技研发生产企业,最高按上年研发投入15%给予100万元补贴;年营收超5000万元的,最高按25%给予500万元补贴。
无论是江苏的区域联盟协作、青岛的成熟产业链生态,还是成都的文创IP孵化集群、重庆的尖端技术突破,都体现着当地政府在打通资本、技术、服务融合通道上的努力。政府的目标已超越短期的产业补贴,并逐步将扶持电影产业的政策红利升级为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塑造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