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鲁怡然
本报讯 帆布背包装着乡亲们的账本,沉甸甸挂在自行车上;一个坚毅的身影独自骑车穿越辽阔的西北田野,日居月诸。这是电影《老马的背包》的主视觉海报,在这质朴温暖的色调之下,影片近日在北京举办了首映礼暨主创团队见面活动。
《老马的背包》讲述陕西农村信用合作社基层工作者马百党工作30多年间发生的动人故事。1969年,年轻的共产党员马百党接过陕西省澄城县魏家斜村信用站的重担,成为一名信贷员。在那个年代,村民们对“贷款”这个新鲜词汇既恐惧、又陌生,但不少人的生活又因一时缺钱而遇到困难。为了让乡亲们有钱用、把钱用在关键的地方,为了乡亲们能逐渐过上更好的生活而不再为钱犯愁,马百党带着他那装账本的背包,骑着那破旧的小自行车,日复一日穿梭在家乡的土地上。考上大学的贾梅交不起学费,家徒四壁也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抵作贷款资质,她几欲放弃上学,马百党得知后便悄悄用自家存折抵押贷款为她交学费,只叫她日后慢慢再还即可。村里干旱,却仅有一方水井,轮不上及时浇地的农户面临辛勤劳作的成果全毁和难以养活一家老小的生计威胁。马百党顶着人们传统观念中对借贷的顽固惧怕与怀疑,游说各方,最终与村干部一起为村里争取到了集体名义打井的贷款,带领乡亲们摆脱了干裂土地“靠天赏饭”的被动宿命。村民杜成染上坏习惯不务正业,几乎到了妻离子散的地步,马百党鼓励杜成的媳妇重拾做酱菜的旧手艺,支持她通过贷到的本金一路开展自己的酱菜厂事业并挽救了整个家庭……影片中还有许多如此或大或小的事情,以平实的视角,克制的、不煽情的笔触,交代事件和人物,不讲大道理,却让人清晰地看到共产党员马百党在自己的岗位上是如何用大爱关怀每一位乡亲,用无私的一颗心设身处地为他人谋办法、作贡献的。
马百党骑着小车“行路”的画面,在这部影片中占了不少篇幅,以不同的取景角度展现主人公穿梭于乡土大地之上,宁静又充满力量。导演冯嘉龙表示,特意拍摄“黄土地山坡间田野间各种地方马百党的身影和脚步”,将他的厚重品格藏于中国西北黄土地的美之中,亦是相互呼应。马百党对乡亲们的情谊确是厚重。送贷款凭证的路上,自行车断了链子,焦急的他便扛起车在烈日下奔跑起来,爬山坡时不慎摔到山下,唯一在意的却仍是怕耽误了乡亲的事情。村民胜年在打井工作中跌落高山不幸离世,马百党将胜年精神失常的母亲赡养起来。帮乡亲们算账,乡亲们该得到的股息他比乡亲们本人记得还牢,一对一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急乡亲们所急——马百党发自真心地做着这些事情。但他并非什么钱都贷,他的原则比铁还硬:为村民们办理贷款的项目都是符合政策的,服务三农的,若来者有别的目的,那一概不受理;对于试图送小礼的人,马百党总是言辞温和但态度坚定地拒绝。
影片中所有的伏笔,都在后半程得到了“回收”与呼应,让我们看到在马百党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乡亲们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台词完美还原当地老百姓话语习惯,却做到了字字珠玑,影片中乡亲角色众多但个个生动立体,镜头一幕幕衔接紧凑且张弛有度,这一切都让首映式上的观众们爱上了这部片子,并为之真情动容、纷纷感动落泪。在互动环节上,一位年轻的男观众表示,自己作为党员也是基层工作者,非常感同身受,影片太适合包场,他真心希望更多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片子。一位前来观影的退休女士则提到,影片的镜头语言“特别美,画面美,明显能看出有深厚的摄影功底”。许多观众都表示这部片子让自己“看到心里”“真心感谢创作团队,希望有更多这样的好电影”。
“我们听到马百党的故事,深受感动。去当地采风后,希望最大程度还原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当地民居场景和村民服装,”导演冯嘉龙介绍道,“包括马百党本人习惯性在说话时将手放在口袋里的神态姿势,主演李嘉明也作了还原。”“最难的对我来说是学习陕西话,”李嘉明补充说,“所以在片场里我一直多多和当地工作人员说话、学习。”
导演还分享道,影片超80%的故事细节都还原了马百党本人的真实工作经历,包括马百党在遭入户抢劫时用身体拼命护住公款、身上挨了四十多刀。提到这件事,参与首映式的马百党女儿默默流下眼泪,观众们也再次为之红了眼眶,深受感动。影片中,受重伤的马百党被村民们冒雪连夜送去医院,而接他进站的医护人员,正是那年在他帮助下才能交学费上了大学的女孩贾梅。
《老马的背包》将于8月8日全国公映。
(鲍文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