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由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办,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临沂市文联共同承办的电影《大突围》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影片的选题立意、思想内涵、艺术表达、青春叙事、时代价值及社会传播等展开研讨交流。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副秘书长田园主持。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对该片的社会价值与艺术成就表示肯定,认为在战争场面、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上均达到较高水平,其创新实践为同类题材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经验,并呼吁加强创作与专家和市场的沟通。
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李九红认为影片是沂蒙精神表达的创新探索,延续山东红色题材创作基因。并建议优化宣发策略,借抗战胜利80周年节点争取新突破,扩大传播效应。
临沂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于泳表示,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突围》以光影艺术赓续红色血脉,是传承沂蒙精神的生动实践。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王一川认为《大突围》通过书生苏凡的成长折射民族觉醒,将大场面与小细节结合得恰到好处,人物群像生动鲜活,风格悲壮激昂,是悲壮激昂的青春励志颂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节点具有特殊意义。
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认为影片突破主旋律同质化困境,通过紧凑情节、持续悬念增强可看性,战争场面兼顾宏大与局部细节,情感刻画与浪漫主义表达结合,兼具感染力与艺术性,在抗战题材创作上实现了新突破,通过2.6万名大学生的参演,突出了“青春偶像剧”,也塑造了抗大学员的青春群像。
军旅作家周大新认为该片选材新颖,视角独特,聚焦抗大青年学生的突围故事,区别于传统战役叙事,展现非成熟战士的抗争,细腻呈现人物成长。同时,影片的战争场面大胆刻画残酷性,角色牺牲带来强烈震撼,贴近历史真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廷信表示,影片通过抗大学员视角展现战火中的青春,题材价值独特,以青春群体的困境表现彰显精神力量,对激发当代青年爱国情怀、传承红色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研究员高小立从制作层面分析认为,该片战争场面质感突出,艺术呈现独具匠心。影片挖掘鲜为人知的抗战历史,以青春叙事打破年代壁垒,让历史片与当代观众产生共情。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表示该片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片中的角色牺牲符合历史事实,传递出对英雄的敬畏,真实还原抗战残酷性,凸显胜利来之不易。影片在细节处理上强化情感冲击,诸如沂蒙山景、狼追羊群的隐喻等内容,还展现了兼具意象美学与象征意义的影像风格,可以作为校园“开学第一课”。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高雄杰表示影片的完成度很高,剧本扎实,该选题本身具有特别高的叙事价值,也有独特性,场景、服化道高度还原历史,战争场面诚意满满。同时,他建议该片的青春元素与情感线可进一步深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孙承健认为影片有很多亮点,可以感受到主创在运用一些很多隐喻象征的手法进行表达。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电影剧作教研组组长杨蕊表示,该片是一个散点透视、群像表达的叙述方式,片中的青春战争叙事逐渐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悲剧美。同时,影片展现了家仇国恨的浓烈情绪色彩,感受到了整个编创团队的诚意。
《大突围》由杨真执导,赵小丁担任摄影指导,任天野、敖子逸、艾米领衔主演,王劲松、袁姗姗、黄小蕾等演员特邀出演。该片以宏大的战争场面、细腻的情感刻画和独特的青春叙事,艺术再现了沂蒙军民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牺牲精神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革命火种信念,深刻诠释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赵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