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由马兰花导演的儿童喜剧电影《别把作文当回事儿》在京举行特映会暨专家观摩研讨会。活动现场,影片主创编剧兼主演马翼翔、制片人董瑷珲、王储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入交流。研讨会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儿童电影评论工作委员会和南京放牛班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主办。影片将于9月12日全国公映。
研讨会上,影片编剧兼主演马翼翔分享了影片的创作初衷与拍摄趣闻。他坦言,创作的初衷源于一个简单的想法:“我们应该拍一个取悦儿童的电影”。他动情地讲述了团队如何深入生活,将自己女儿对作文的恐惧等真实感受融入剧本,并与孩子们共同创作,最终诞生了这部充满童真童趣的作品。
董瑷珲分享了影片的幕后故事。他表示,影片不仅刚刚入选国家精品电影项目资助,收获多个国际制作及艺术设计奖项嘉奖,也在欧洲影展和国内院线点映中受到儿童观众的喜爱,这些成绩都让影片主创团队建立了自信,证明了影片的真诚与创新能够跨越文化被儿童观众接受,并坚定了将影片作为IP持续开发的决心。王储则解释了选择与大象点映合作的原因,正是看中了其“电影+”等精准触达亲子社群的创新宣发模式,为儿童电影的市场开拓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别把作文当回事儿2》也在策划中。大象点映的蔡庆增详细介绍了影片在过去一个月点映期间取得了25万票房的优异成绩,并将其称为“大象探索的儿童片宣发新模式”。
研讨中,与会专家从各自领域对影片进行了解读,大家认为,《别把作文当回事儿》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创新的艺术品质,更在于它真正读懂了孩子,尊重了孩子。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称赞了影片“别把作文当回事儿”的主旨,认为其立意高远,抓住了当前教育的痛点。他表示,影片倡导作文是为了“培根筑魂,立德树人”,而非应试的工具。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儿童电影评论工作委员会会长侯克明则用“漫画审美、自由风格、反讽教育、寓教于乐”十六个字精准概括了影片的特点,他认为,影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漫画式手法讲述了一个关于教育的“正事”,在艺术形式上做出了重要创新。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会长江平认为这是一部“有新意、有寓意、有诚意”的电影,为儿童电影创新作了有益的探索。他表示,影片让他看到了“卓别林式的幽默表演”和“张天翼式的寓教于乐”。
中国影协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马维干认为,影片的意义在于对当下“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种应试教育的深刻反思。他盛赞影片是“以儿童的视角讲儿童的故事”,真正回归了儿童片应有的样子,而不是把儿童当作讲述大人故事的工具。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黄军表示:“我到现在没找到缺点,我全盘接受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他认为影片风格化、变形感强烈,最可贵的是没有“假模假式的儿童腔”,呈现了当代孩子的真实状态。《当代电影》杂志社社长、主编皇甫宜川认为,影片是“以儿童视角来探讨和解构了教育的创新之作”,为当下的教育焦虑“开出了一剂喜剧的药方”。他盛赞影片在影像语言上的探索,其“实验性的美学表达”不仅对儿童片,对其他类型电影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从“反思理念”“动作喜剧”等六个方面对影片进行了系统分析。他表示,影片的一整套教育理念与当下的应试教育体系是“完全逆反的”,这恰恰构成了其深刻的反思价值。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党总支书记陈中国用“假、大、空”三个字给出了别具一格的正面解读。他解释道,“假”是“借假修真”的解构手法;“大”是“大主题小切口”的巧妙构思与大胆的形式表达;“空”则是回归本心、摒弃说教的真诚。《文艺报》编审高小立从家长的亲身体验出发,表示影片让她“立马不像以前那么纠结了”,真正起到了疏解教育焦虑的作用。她认为,影片自由、天马行空的拍摄手法,恰恰是接近孩子、让孩子喜欢的关键。(姬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