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在民族危亡与革命浪潮交织的历史时刻,中国共产党不仅引领着武装斗争与社会变革,更在文艺领域开辟了服务革命、凝聚民心的重要阵地。电影作为当时新兴的艺术载体,凭借其直观生动的叙事特性,成为了党传递思想主张、塑造精神内核的关键媒介。
1935年中央红军抵达陕北后,延安逐渐成为了革命圣地与文化中心。面对民族救亡与革命建设的双重任务,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电影作为直观、生动的传播媒介,被赋予了宣传党的主张、凝聚革命力量的使命。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紧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其党建元素的生成源于三重逻辑:一是革命实践的直接反映,电影内容多取材于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土地革命与生产建设;二是意识形态的塑造需求,通过影像化叙事构建党的政治认同;三是群众教育的现实需要,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工农兵群体传递党的理论与政策。具体而言,延安时期电影中党建元素的呈现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其一,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延安时期的电影始终将“党的领导”作为叙事核心。电影《南泥湾》(1941)就通过展现八路军在党的号召下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场景,突出了“党指挥枪”的原则与党的决策对革命实践的决定性影响,从开垦荒地的组织动员到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广,均以党的领导为叙事主线,强化了“党是革命事业领导核心”的认知。《白毛女》(1945,舞台电影版)中,喜儿的翻身解放历程始终与“共产党来了”的叙事逻辑紧密结合,将个人命运的改变归因于党的领导,直观呈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社会”的核心思想。
其二,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延安时期电影通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叙事视角,生动诠释了这一党建原则。《兄妹开荒》(1943)以陕北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原型,展现党是如何动员群众、依靠群众开展大生产的,片中党员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场景,打破了干群隔阂的刻板印象,实现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宗旨的具象化呈现。《小二黑结婚》(1949)则通过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反映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是如何打破封建束缚,体现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立场的。
其三,革命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党的精神支柱,延安时期电影以具象化情节传递革命信仰的力量。《延安与八路军》(1938)通过记录八路军将士在党的领导下奔赴抗日前线的历程,展现了八路军将士们“为民族解放而战”的崇高理想,其中党员冲锋在前、舍生取义的镜头,将“共产主义信仰”转化为了可感可知的英雄形象。《白求恩大夫》(1940,纪录片段)中,外国共产党员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事迹,被提炼为“国际共产主义”的精神符号,成为了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
其四,艰苦奋斗作风。延安时期的电影以朴素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示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南泥湾》(1941)中,战士们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开垦荒地、纺纱织布,“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用实践场景诠释了艰苦奋斗的内涵。《抗大》(1942)记录了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在窑洞上课、露天训练的场景,展现了党员干部“在艰苦中学习、在学习中奋斗”的精神状态,将作风建设融入到了日常叙事中。
当代党员教育面临价值多元与思想引领的双重挑战,重审延安时期电影党建元素的生成逻辑与呈现形态,不仅能解码党的建设在文艺领域的早期实践智慧,更能为新时代党员教育提供从历史资源中汲取精神养分、创新教育范式的重要镜鉴,其启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延安时期的电影将抽象理念转化为了具象化的影像叙事,生动展现了革命先辈们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完成民族解放事业,不畏牺牲、奋勇向前的英雄事迹。这种由宏大理想转为微观实践的转化逻辑,为当代党员教育提供重要镜鉴。当前可系统梳理延安电影中理想信念的相关素材,以影视党课的形式组织党员观看延安时期电影中战士们在党旗下宣誓开荒的片段,结合“重走长征路”的沉浸式体验,让党员感受信仰的力量。同时需注重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将“翻身解放”的期盼,与脱贫攻坚中“一个都不能少”的实践进行对照,制作“理想照进现实”的主题纪录片,引导党员从感知信仰到理解信仰再到践行信仰,在历史叙事与现实成就的相互印证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价值认同,使理想信念教育从单向灌输升华为情感共鸣与行动自觉。
其次,深化宗旨意识培育。延安时期电影中干部与群众共同奋斗的场景,通过生活化叙事构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范本。这些电影中党员干部心系群众、为群众谋福祉的形象,能使新时代党员深刻认识到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党员教育中,应结合这些电影素材,开展宗旨意识专题教育,组织党员学习电影中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引导党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实际教育活动中,可开展实践对标活动,引导党员对照影片中“干部背伤员过河”的担当行为,反思自身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作为,推动宗旨意识从情感共鸣升华为行动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再次,推动作风建设传承。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些作风在当时的电影中得到了充分展现。新时代党员教育应从这些电影中汲取作风建设的养分,教育引导党员传承并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可开展“光影中的作风课堂”系列活动,选取延安时期电影中军民垦荒的纪实片段、党员干部深入农户了解民生疾苦的场景,组织党员学习并对照自身工作中是否存在照搬经验的问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还可实施“作风传承实践工程”,以延安时期电影中的作风典范为参照,设计实践任务,每月形成一份作风对照清单,对照党员的纪律要求,自查自身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
延安时期电影中的党建元素,是中国共产党在特殊历史时期对自身性质、宗旨与作风的艺术表达,其核心在于通过具象化叙事构建党的形象认同与价值认同。在新时代党员教育中,深入挖掘延安时期电影中党建元素的精神内核,既能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又能为党员教育注入历史精神与情感温度。未来,党员教育可继续探索红色电影的教育价值,依托红色电影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的传播特点,实现新时代党员教育的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基金项目:延安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推动干部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立项号:23CDD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