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一流”建设与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早已超越工具导向式教育范畴,转为全人教育与能力本位教育;也更加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工作,注重提升其跨文化沟通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这对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电影作为集语言符号、文化意象、情感体验于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其多模态呈现方式与沉浸式学习场景,恰好呼应了大学英语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诉求。
克拉申的可理解性输入理论与莱维特的跨文化敏感度发展模型均表明,真实语境中的语言接触与文化观察是个体掌握高阶语言能力的关键路径。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电影的应用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输入。英语电影中的对话涵盖了口语表达、俚语、习语等实用性语言形式,弥补了教材中标准化文本灵活性不足的劣势。电影《哈利·波特》系列中大量的日常对话既包含基础词汇,又渗透着英式表达习惯。而《死亡诗社》中的课堂辩论场景则展现了学术英语的逻辑结构与修辞技巧。这种多样化的语言输入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然语感,理解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变体,弥补传统教材中“理想化语言文本”的不足之处。二是深化跨文化认知与交际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电影则是文化的镜像。英语电影通过场景、服饰、习俗等细节展现着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社交规范。《怦然心动》中父女关于“整体与部分”的对话体现了西方哲学中的个体主义思想。《相助》则通过描述种族问题,揭示了美国历史文化的复杂性。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此类文化符号,可帮助学生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认知偏差,理解个人空间、直接表达等文化差异,从而提升跨文化敏感度。三是激发学习动机与情感共鸣。电影的故事性与艺术性能够激活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将英语专业教学内容与电影故事情感体验结合,可有效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留存率。在用《心灵奇旅》开展教学活动时,学生通过分析主角对生命意义的探讨,不仅能练习自身的听力与口语能力,还能结合自身经历加以讨论,使英语学习与自我认知形成联动。
基于英语电影在语言输入、文化渗透及兴趣激发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大学英语教师需兼顾英语教学规律、学生认知特点与电影资源的特性,从素材筛选的科学性、活动设计的多元性及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三个维度构建教学策略。
结合英语教学目标科学选择英语电影素材。备课阶段,英语教师需始终紧密联系当前阶段的英语教学目标进行电影选材,遵循语言难度适配性、主题相关性、文化代表性三大核心原则,形成系统性的电影素材筛选框架。首先,英语电影素材的筛选要契合当前英语教学阶段的难度水平,即所选影片的语言难度应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既避免过难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又防止过易丧失学习价值。大一初级阶段可优先选择动画电影,其语速平缓、词汇复现率高、句式简单,搭配生动的画面可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大二、大三进阶阶段则需匹配语言复杂度有所提升的素材。《国王的演讲》作为标准英音范本,包含大量修辞格和正式语体,适用于语音语调矫正与学术英语训练。而《社交网络》中的快速对话、行业术语及法律文书式表达,可用于培养专业场景下的听力能力和信息抓取能力。其次,英语电影素材的选择可结合当前英语单元的教学目标。当教学单元涉及特定话题时,选取主题契合的影片能够强化学生的知识联结。讲解“跨文化沟通”单元知识时,《绿皮书》中的跨种族对话场景可直观呈现语言使用的社会语境(如黑人英语与标准美语的差异)。而在探讨“科技与人文”话题时,《她》中人与人工智能的情感交流片段,可引导学生分析虚拟交际的语言特征。最后,可优先选择能够映射英语文化核心特质的作品,构建深度文化认知路径。
设计多样化课堂活动以有机导入英语电影素材。英语教师需兼顾英语课堂的专业性和生动性,利用多元课堂活动实现语言输入与输出的有机结合。英语教师可设计分段精听和跟读活动,以英语电影片段为载体开展基础语言训练。教师需先隐去字幕播放片段,要求学生记录核心信息与情感基调,然后逐句播放并显示双语字幕,引导学生标注连读、弱读等语音现象,同步解析台词中的习语,最后通过影子跟读法强化语音模仿,要求学生在跟读中还原语调起伏与情感重音。这个精听和跟读的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强化语音语调的听觉表征,更能通过视觉画面与语言符号的关联,深化学生对语言输出形式和语境意义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聚焦英语交际应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
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以英语电影为载体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在课前预习阶段,英语教师可以依托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学习管理平台发布经过剪辑的英语电影片段以及对应的词汇表和文化背景资料,然后配套设计多样化预习任务,包括布置盲听抓取核心信息、标注高频短语、检索美国社区学院制度等任务,要求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梳理人物对话的逻辑关系。课程中,以问题导向,以任务驱动为设计原则,要求学生将课前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简单的分组汇报,然后教师针对各组的汇报内容进行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电影片段蕴含的语言知识与文化内涵。针对美国社区学院制度检索任务,教师可追问“该制度与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有何异同”“电影中哪些对话细节体现了这一制度特征”等问题,激活学生的跨文化比较思维。接着组织电影场景重现小组活动,让学生自选电影片段进行配音或脱稿表演,重点关注语音语调、肢体语言与情感表达的契合度。教师利用希沃白板实时标注学生表演中的语言亮点与需要改进之处,同步投屏展示典型例句的语法结构分析图。课后阶段,教师可发布延伸任务,要求学生撰写电影语言学习日志,记录课程中发现的3个特色表达及其使用语境,或设置文化细节寻宝任务,让学生自主发现并标注课前资料未覆盖的文化知识点。同时在课后开放线上答疑区,针对课程辩论中的争议点和影片中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项讲解,还可发布微视频解析电影中高频出现的连读、弱读等语音现象,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的语言技能。
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为语言输入、文化感知与学习动机激发提供了创新路径,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可继续深入挖掘英语电影的教学价值,让英语电影不仅充当英语学习的拓展类文本资料,更作为语言学习的生活化载体,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李圣恩作者单位:渭南师范学院,张小萍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课题项目: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 2024年度课题“高等外语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路径与推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GH24Y2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