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凭借视听一体化的表达优势,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对话与融合搭建了开放性平台。从早期无声电影的伴奏音乐到当下数字化、多元化的电影音乐形态,影视音乐既承担着叙事推进功能,更充当着文化传播与理解的媒介。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以及西方对东方文化探索热情的持续升温,已经有越来越多影视作品开始探索中西方音乐元素的有机融合,力求创作出兼具情感穿透力与文化普适性的艺术作品了。这种融合不仅拓展了音乐的艺术表达维度,更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在推动全球文化的多元共生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影视音乐作为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与电影工业的进步紧密相连。中西方影视音乐基于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并在全球化语境下呈现出了相互影响、融合的发展趋势。西方影视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声电影时代的钢琴伴奏、留声机配乐,到有声电影时代交响乐团的广泛运用,再到21世纪初期的数字化、流行化转变。目前,西方影视音乐的多元化、类型化特征已非常明确,不仅涵盖了古典、爵士、摇滚、电子等多种音乐风格,还广泛运用了合成器、采样等现代技术,使得配乐形式丰富多样,极具流行性和商业性。中国影视音乐的发展同样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中国电影的早期配乐多以民族乐器为主,注重旋律优美和情感抒发,如《党的女儿》《地道战》《上甘岭》等影片的配乐就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色彩。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音乐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影视音乐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方音乐的创作理念和技术手段,实现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创新。例如影片《卧虎藏龙》的配乐,就将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交响乐巧妙结合,营造出了独特的东方韵味,获得了国际赞誉。
当前,中国影视音乐在保持民族性、艺术性的同时,更应注重与国际接轨,探索更多元化的表达方式,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在实际编曲和应用中,以影视作品推动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发展,可从乐曲融合、乐器融合等方面展开探索和实践。如中法合拍电影《狼图腾》,其配乐将蒙古族音乐与西方交响乐结合,成功将文化自主意识与世界思维范式结合,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体验。再如国产动画电影“黑马”《哪吒之魔童降世》,其配乐同样融合了中西方音乐元素,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并精准勾勒了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心理活动。影片中元鼎缓缓下沉的一幕,伴随着令人不寒而栗的背景音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一片段在配乐设计上,创作者运用了“蒙古呼麦”这一独特唱法,并融入了低沉的梵音、不确定性敲击乐与极具现代感的电子乐,营造出了一种宏大且立体的压迫感。而在哪吒登场这一幕,创作者大胆采用八支唢呐的乐器配置,将西乐团与民乐团完美融合,不同类型的唢呐齐鸣,辅以电吉他等现代乐器,使哪吒登场的瞬间以及最终大战的壮观场面,都伴随着震撼人心的音乐,将观众带入了超燃的场面。除了直观运用中西音乐和乐器,部分影视作品还从视听符号的转型着手,将抽象音乐文化转化为具象感官体验,以降低跨文化接受门槛。以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为例,作曲家谭盾将中国二胡的呜咽音色与西方古典交响乐的宏大织体结合,在竹林打斗场景中,二胡的滑音模拟剑刃破空的声响,弦乐群的震音则构建起了东方武侠的苍茫意境,音画同构处理使西方观众无需理解文化背景,即可通过视觉叙事感受音乐的情感张力。此外,影视作品自身的产业链延伸能力也能为中西方音乐融合创造可持续的商业生态。比如迪士尼动画电影《寻龙传说》的配乐就将中国五声音阶和好莱坞交响乐团模式混搭,其原声带不仅登上了Billboard世界音乐榜,更衍生出了全球巡演项目,如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的演出,这种影视音乐产品与线上音乐平台和线下演出的产业联动,使跨文化音乐创作得以被更多人所认知和接受。
用影视作品助力中西方音乐文化融合发展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部分影视作品将中西方音乐元素简化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的模式化组合,如某好莱坞电影在表现中国场景时,机械性叠加古筝扫弦与编钟音色,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导致音乐成为了视觉符号的附庸。此外,流媒体时代数据驱动的创作趋势使得部分影视配乐倾向于迎合大众口味,如某国产剧为追求海外播放量,使传统乐器的音色过度电子化,削弱了音乐的文化本真性,引发了“伪融合”争议。应对上述挑战,我国影视音乐制作者应从文化理解、创作理念等角度着手,例如在表现中国音乐元素时,不仅关注古筝、编钟等乐器的音色,更探究其在传统礼乐制度中的象征意义,将“中和之美”“天人合一”等文化内核融入配乐创作中,而在西方音乐的运用上,精准把握爵士乐的即兴精神、古典音乐的理性结构,实现文化符号与音乐表达的深度契合。在传播方面,影视发行商针对不同文化受众设计差异化的音乐叙事方式。例如,在面向西方观众的影视作品中,用简短的幕后故事讲解音乐元素的文化渊源,在海外发行时邀请当地音乐家参与配乐改编等。
未来,影视作品在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将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期待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音乐这一共通语言,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借鉴,共同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全球音乐文化图景。
(李振聪系宁夏师范大学副教授,姚琴系宁夏师范大学副教授)【基金项目】2023年度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艺术学)《曲子戏与六盘山地区民俗文化关系研究》(批准号:23NXYBCDB07)立项人:李振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