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年周期最长的电影档期,暑期档无疑是观察中国电影市场态势与问题的重要窗口。截至目前,2025年暑期档已有百余部中外影片定档,总票房近90亿元。对于这样一个肩负着全年票房重任的档期,应该辩证且理性地看待其动态。市场目前虽囿于全球经济周期和其他视听内容兴起等客观原因,票房未能达到高潮,但电影类型丰富、青年导演持续发力、引进片再展风采,发展势头蓬勃有力。在无限潜力的背后,暑期档还应思考如何找到提振市场的新质路径,确保中国电影市场实现可持续繁荣发展。
重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需求
早在2025年6月初举办的暑期档片单发布会上,就有大批影片“蜂拥而至”,力求满足观众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观影需求。国产片方面,包含历史、悬疑、动作、喜剧、动画、奇幻、战争等多个类型。进口片方面,则延续着知名超级IP续集的打法。
首先来看国产片方面,整个格局可以总结为两条时间线和两大类型。7月中下旬以《长安的荔枝》《你行!你上!》《戏台》等喜剧片为主导,保证了假期欢乐氛围的内容供给。7月下旬到8月中旬,有《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坪石先生》《山河为证》等一批抗战题材电影上映,呼应着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主流意识形态。虽然类型赛道集中,但各影片的内容仍然保持着差异化。像抗战题材电影虽然都在回望中华民族艰难的抗战史,但《南京照相馆》从一家照相馆和记录日军恶行的胶片出发,《东极岛》以东极岛渔民参与海上国际大营救真实故事为基础,《坪石先生》讲述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坚持治学保护学生的故事。
与此同时,动画电影则继续稳定输出。《聊斋:兰若寺》取材于国人熟知的《聊斋志异》,以一条主线串联起《崂山道士》《莲花公主》《聂小倩》《画皮》《鲁公女》等原著篇章,打造了极具东方美学特征的志怪世界。《浪浪山小妖怪》从2023年爆火的奇幻动画短片《中国奇谭》孵化而来,讲述小猪妖决定离开浪浪山,与伙伴结伴西行的冒险故事。时隔6年,《罗小黑战记2》也再推续作。这一系列本身由国漫孵化而来,第一部上映后不仅反响热烈,还吸引了郭帆等知名导演参与续作投资。此次的第二部在延续前作的基础上,又引入新的角色和世界观,还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上映3天票房即破亿,现已成为市场“黑马”。
其他类型方面,成龙、张子枫主演的动作片《捕风追影》;张子枫主演的悬疑片《花漾少女杀人事件》;蒋奇明、张艺凡主演的爱情片《7天》;屈楚萧、王子文主演的爱情片《有朵云像你》;曹保平执导、郭麒麟主演的喜剧犯罪片《脱缰者也》,以及引进片《碟中谍8:最终清算》《新·驯龙高手》《侏罗纪世界:重生》《F1:狂飙飞车》等都丰富了暑期档的储备。
市场深层结构性问题仍需重视
原来被大家寄予厚望的《酱园弄·悬案》票房失利,意味着明星云集已不是票房的保障。2025年7月13日,《你行!你上!》和《长安的荔枝》突然宣布提档,导致7月18日单日上映新片数量达到8部。虽然这两部“种子选手”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周末的电影市场供给,能刺激观众的观影需求,但其背后隐藏的结构性问题,还需得到重视。这是因为,头部档期的头部影片往往被赋予了提振市场的重任,无论是其自身还是同档期影片,都会对这一定位和期许进行周密的规划,突然提档无疑会打乱之前的安排,有可能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导致整体的不确定性增大。如果提档顺利,无疑会迅速让市场“升温”,像2020年底《紧急救援》从春节档提档至贺岁档,带热了年末的中国电影市场大盘。但另一方面,头部影片的扎堆一是会带来“内部厮杀”,让本就有限的发展空间更加狭小,不利于非头部影片的成长。同样,头部档期过度“拥堵”,非头部档期就可能会“片荒”。再来看到观众层面,佳片云集会刺激观众的观影需求,但扎堆也会导致观众决策困难,且热门档期本身会出现高票价和环境拥挤的问题,普通观众并不会高频消费,因此再优质的影片也会遗憾地被埋没,观众健康的观影习惯也无法形成。长期而言,会对档期管理和市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纵观今年暑期档,影片数量和类型分布合理,但缺少“叫好又叫座”的爆款之作,深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没有把握好观众与电影的关系,对观众目前所需的情绪价值把控不到位。当下的观众受到微短影像的影响非常深,较常接触的是情绪直给和爽感、痛点及哭点明显的内容,因此,其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和敏感度较以往高。所谓“情绪价值”是一个净情绪结果,由情绪收益(即经历的积极情绪,满足情绪需求,满足与情绪相关的期望)和情绪成本(即消极情绪,施加的情绪劳动,未满足的情感需求,未满足与情感相关的相遇期望)构成。从消费的角度来看,观众的消费行为也会经历从追求“量”到追求“质”,最终到追求“ 情绪”的过程。2024年暑期档的热门电影《抓娃娃》,既选取了情绪外放的喜剧类型,又抓住了社会关注度高的教育问题,极大满足了观众的情绪价值。今年的《恶意》试图复制两年前《消失的她》的路径,但由于“反转”上的硬伤,以及网络暴力题材无法使绝大部分观众在受害者身上找到共鸣,以及拒绝认同施暴者的形象,甚至易触发观众的心理防御机制,导致效果不及预期。今年抖音也设立了影视作品打分机制,这些实时反馈都能透露观众情绪走向,全产业链能借助此进行内容的宣发和创作。
两部提前进行点映的影片《戏台》《南京照相馆》收获了相当不错的口碑,被称为“良心作品”。陈佩斯对喜剧电影有独特的认知,认为是“痛苦的奉献”。而在笔者看来,陈佩斯不拍喜剧电影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损失。电影《戏台》根据同名话剧改编,话剧《戏台》走过全球近70个城市,共计演出350余场,被誉为“中国原创话剧天花板”,而电影《戏台》则意味着喜剧电影正在向更高品质、更高境界迈进。《南京照相馆》富有艺术创新和艺术想象力,避免“宏大叙事”,独辟蹊径,讲述了一群素不相识的老百姓,因一卷记录日军暴行的胶片意外被命运捆绑,角度独特奇特,具有引人入胜的代入感。影片人物性格个性鲜明,凸显了普通中国老百姓在面对日军残暴屠杀时的复杂人性:一方面人人“贪生”,千方百计想要“活下去”;另一方面,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最终却又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不失复杂人性的温暖底色。两部电影为2025年暑期档下半场注入了强劲活力和动力。
2025年,电影行业尤其是管理部门还启动了相关完善电影产业链条和提升抗风险能力的举措。“中国电影消费年”活动在暑期推出一系列电影消费惠民举措,为观众观影提供优惠。“光影绽放中国行”全国电影周活动则是将通过精品展播、“电影+”、创作采风团等多样形式,进一步推进电影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合作。总体来说,市场在用优质作品满足观影需求的同时,还应重视潜在的结构性问题,提早关注、前瞻研判、及时解决,找准新质方案,切实发挥重点档期的应有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