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姬政鹏) 8月7日,由张雨绮、冯绍峰、刘佩琦、单禹濠、王子妍等主演的电影《请带我回故乡》在北京举办专家观摩座谈会。电影改编自作家鲍十的获奖小说,是中国文联2023年的资助项目。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委员会会长马维干、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赵卫防,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网信处处长王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导演侯亮、向往,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产业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玉卿等专家学者和影片导演李智围绕影片的主题和创作特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影片观摩后,导演李智介绍了电影创作的背景。电影改编自《我的父亲母亲》作者鲍十的小说《子洲的故事》,相较于原著的纯净风格,电影改动较大。影片以孩子子洲的第一视角展现成人世界,以亲情为主线,探讨爱与希望。
焦宏奋认为,电影主要包含三条核心线索:其一,聚焦城乡流动中的家庭情感,精准传达了这类群体“报效家乡与父母的淳朴愿望”。其二,关注留守儿童与中年困境。揭示了城乡流动中中年群体的两难,这条线索“感人且沉重”。其三,涉及乡村文化传承议题。于老爷子率领锣鼓戏团队,将其视为“精神家园与文化圣地”,渴望申报非遗,传承下去。
马维干认为,影片以浓郁的地域文化质感引发强烈共鸣,镜头下的安徽山水“像水墨画一样”,黄梅戏、锣鼓队等元素及“仙胡台”、桌上寓意“终生平静”的钟、瓶、镜,对联和桌椅摆放,都让人倍感熟悉。宋智勤表示,影片聚焦城乡回归与融合,兼具儿童视角的纯真与成人视角的现实观照,实现了“儿童能看、成人共情”的双重效果。影片的音乐制作精良,与安徽山水画面相得益彰,整体在时代性与亲情表达上均有可圈可点之处,是一部兼具思想性与观赏性的作品。
张卫从文化错位、寻找、亲情传承三方面解读影片。文化错位上,影片展现传统文化中“光宗耀祖(出仕不回)”与“落叶归根(回归故乡)”的矛盾,又有现代化进程中,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感情撕裂和断裂的矛盾,体现出了亲情与传承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重要性。赵卫防认为该片主线是寻找“鹰嘴坡”,几组人物关系的展示表明,这不仅是寻找乡愁或治愈之旅,更是寻找生命源动力与情感归宿。胡建礼认为,影片是抒情且以情动人的作品,核心表现当代乡愁,展现出闯荡者“没成就不好意思回去”的普遍心态,契合众多从农村到大城市打拼者的情感,具有现实意义。
侯亮认为影片制作用心扎实,闪回场景如年轻刘佩琦的戏份虽耗时仍精心呈现,儿童演员选择与调教专业,形象气质贴合影片。王纯认为影片以深厚的文学性为基底,赋予作品深刻的人文内涵。电影聚焦“心灵皈依”这一核心命题,通过作家海平的故乡情结,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心越来越空”的精神困境,契合中国文化“精神内守”的传统哲思。
向往提炼了影片的三个闭环:一是两次死亡,从“鹰嘴坡”走出的于海平与当地留守儿童幺妹离世,二者分别代表外出者与留乡者,死得可惜。二是两次开窗,第一次被解读为于海平灵魂欲归故里,却传入城市声音;第二次是老于想迎接儿子灵魂,孩子独自承受悲伤,前妻却毫无悲戚。三是网红母亲,从在城市艰难卖货,到回故乡直播卖蘑菇,成为城乡产品桥梁。这些闭环呈现了肉体与灵魂归乡的艰难,拉近了城乡空间距离。
朱玉卿表示,电影探讨了现实中人们在城市与故乡间的艰难抉择,触及“留不下灵魂的城市,容不下肉体的故乡”的普遍困境,导演试图通过多种手段呈现原小说力度,同时展现了亲情传递与情感成长,希望该片能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引起更多观众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