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产理论深刻揭示了空间的社会属性,并对其中权力与资本的运作展开了批判性分析,为我们解读中国电影的叙事策略、文化表征及其社会意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视角。近年来,该理论在分析中国电影,尤其是聚焦地域空间变迁的影片研究中,已成为一个重要方向。然而,将这一源自西方的理论框架应用于中国电影批评语境,用以解析影片所呈现的复杂空间实践时,在理论适应性、方法论路径及价值观念层面均面临挑战。本研究旨在直面这些挑战,并尝试探索构建有效的“对话机制”,以期在理论适应性与本土经验阐释之间建立平衡,从而深化对中国电影空间叙事及其社会文化动因的理解。
中国地域电影的变迁本质上是空间权力关系的重组过程。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爱德华·索亚的“第三空间理论”,通过解构空间的物质性、精神性与社会性三重维度,为分析中国地域电影中“国家/地方”“传统/现代”“生态/发展”等结构性矛盾提供了理论框架。同时,空间生产理论对权力运作、资本渗透及边缘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不仅赋予中国地域电影研究批判性视野,更通过强调空间的动态生成性与文化混杂性,为突破二元对立思维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然而,空间生产理论在中国地域电影研究中的应用仍面临三重挑战:其一,西方理论的本土化困境。列斐伏尔和索亚的学说诞生于资本主义城市危机背景下,而中国电影的空间生产始终处于社会主义文化政策引导与全球资本流动的双重影响之下,若机械套用理论,会产生一些逻辑错位。其二,政治阐释与美学分析失衡的风险。空间理论的哲学化特质可能导致对电影语言本体(如镜头运动、色彩符号、声画关系)的解析缺位。它在赋予研究深刻批判性的同时,也潜藏着忽视电影本体的危险,未能充分关注空间在电影中得以创造、感知与赋义的核心媒介——电影语言本身。其三,文化基因的隔阂。中国电影中的空间意象往往更具模糊性与混杂型,承载着“天人合一”“家国同构”“美美与共”等传统伦理,与西方现代性批判视角存在语境差异,直接套用理论可能造成文化误读。
因此,实现空间理论的中国化重构,需建立三重对话机制:在理论维度,核心在于激活本土经验以重构分析框架。即打破对西方理论前提与结论的机械依赖,转而汲取其方法论精髓,特别是其对空间生产中权力关系运作的深刻洞察,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分析中国独特的空间实践逻辑。关键在于将列斐伏尔“空间实践-空间表征-表征空间”的三元辩证框架,置于中国“政府-市场-社会”三元协同治理的现实中加以检验和重构。中国电影的空间生产,是国家意志、市场力量、以及社会文化力量三者之间复杂互动、博弈与协商的结果。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践逻辑”,不仅能揭示社会主义制度下文化空间生产的独特路径,更能以本土鲜活的实践经验丰富和拓展空间生产理论本身,为其注入非西方中心视角下的新内涵。
在美学维度,构建空间政治学与影像符号学的交叉分析模型,通过对影像技术手段的解析,揭示视觉元素背后的意识形态表达机制,平衡政治解读与艺术分析。破解电影解读中“泛政治化”困境的核心,在于打通空间政治学分析与电影影像符号学之间的壁垒,建立系统性的对话机制。关键在于将抽象的空间权力关系分析,切实地扎根于具体的电影语言技术解析之中,形成“形式分析+政治阐释”的双向互释研究框架。这意味着研究必须细致剖析:电影影像技术(如构图、运镜、光影、剪辑、声音)如何塑造并承载了空间的政治意涵?反过来,特定的空间政治诉求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乃至驱动了电影的美学形式选择?通过这种双向互释,空间的政治维度与美学维度得以摆脱割裂状态,成为相互建构、彼此支撑的有机整体。由此,研究者既能深入揭示视觉元素背后运作的意识形态机制,又能充分尊重电影作为独特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以及导演的创作主体性。最终,政治意蕴的解读与艺术本体的分析方能真正融为一体。
在文化维度,拓展空间理论的文化包容性,关键在于主动汲取中国传统智慧。弥合文化基因的隔阂,根本路径在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空间观念与伦理智慧,融入空间理论的解释框架,使其获得文化适应性的改造与丰富。例如,“多元一体”作为中华民族格局的精髓,为我们理解中国多民族地域电影中空间的“混杂性”(Hybridity)提供了超越西方后殖民理论的新视角。它要求我们不仅关注不同民族文化空间在电影中的并存,更要深入剖析它们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宏大叙事下如何互动、交织与共生,从而揭示出“和而不同”的空间秩序生成逻辑。“和而不同”这一古老智慧,强调在差异中寻求和谐统一,恰好为解读中国电影空间叙事中普遍存在的张力提供了深层的理论基础。比如,“国家记忆”与“地方话语”之间常呈现出复杂的互动关系。运用“和而不同”的视角,我们能更辩证地分析这种互动:它既非简单的压制/抵抗二元对立,也非走向同质化的消解,而是在动态协商中形成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表征模式。更进一步,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家国同构”的秩序观、“美美与共”的文化互鉴观等中华传统智慧融入电影空间分析,能够极大地拓展理论的包容性和文化解释力,使源自西方的“空间生产”概念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立足中国本土语境、融通中西的理论重构,其深层价值在于建构一种兼具国际理论批判力度与中国文化内在自觉的研究范式。
综上所述,中国地域电影的演变历程,深刻反映了空间权力关系的结构性重组。列斐伏尔与索亚的空间理论,以其“物质性-精神性-社会性”三维分析框架,为解析中国电影中交织的“国家/地方”“传统/现代”“生态/发展”等核心矛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视角。其批判性视野以及对空间动态生成与文化混合特征的揭示,推动了研究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然而,该理论在中国语境的应用仍面临理论移植的本土适应性、政治阐释与美学分析的平衡、以及深层文化语境差异三重挑战。为此,空间理论的中国化重构必须通过理论维度的本土实践逻辑探索、美学维度的政治与影像符号交叉分析、文化维度的传统智慧融合这“三重对话”机制,实现批判性框架的语境化改造。唯有如此,空间生产理论才能真正成为有效解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性”与“地域性”复杂张力的方法论工具,并为建构具有文化自觉的中国学术话语提供路径。
(作者系兰州文理学院副教授、澳门科技大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