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而字幕作为电影跨语言传播的核心媒介,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观众对影片内容与文化内涵的理解。英语电影在进入非英语语境时,字幕翻译需发挥语言转换与文化转译的双重作用,既要让观众快速理解剧情,又要传递源语文化的独特性。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中最具影响力的策略范式,始终是字幕翻译实践的核心争议点。归化强调以目标语文化为中心,追求译文的流畅性与可接受性;异化则坚持保留源语文化特色,主张让读者靠近作者。基于字幕翻译的时空限制,两种策略的选择不仅关乎语言转换,更涉及文化传播的深度与效度。
归化与异化的理论溯源可追溯至19世纪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的观点,“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要么让作者靠近读者,要么让读者靠近作者。”这一划分便是后世归化与异化策略的理论起点。其中,归化翻译法以目标语受众为中心,主张译文应符合目标语受众的的语言习惯与文化认知,弱化源语的异域性。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将其定义为“一种民族中心主义的暴力”,即通过消解源语文化差异,使译文成为面向目标语文化的“透明”表达。在实践中,归化常采用意译、替换、删减等手法,优先保证受众的理解效率与阅读流畅性。与之相反,异化翻译法则以源语文化为导向,主张保留源语的语言形式与文化特质,让受众通过译文接触异域文化。韦努蒂将异化视为对归化“文化霸权”的反抗,认为其能“在目标语文化中引入差异,打破文化自恋”。在实践中,异化多采用直译、音译或保留文化负载词等手法,强调文化信息的完整传递。
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难点在于需在单屏字数、停留时长等限制下,平衡语言转换的精准性、文化内涵的完整性与受众理解的即时性,同时协调源语特色与目标语表达习惯的冲突。在这种翻译需求框架内,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化处理、语言表达、受众接受三个维度会呈现出不同的实践差异。
在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文化负载词是在特定文化语境中形成的语言符号,凝结着民族历史、习俗信仰与价值观念,其翻译始终是字幕转换的核心难题。这类词汇往往缺乏直接对应的目标语表达,因此归化与异化的选择则会直接影响这些文化信息的传递精度。《阿甘正传》中的经典台词“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中,“a box of chocolates”在西方文化中隐含“选择的不确定性”的含义。中文译本通过“下一颗”的补充性表述,将抽象的文化隐喻转化为具体的感官期待:“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滋味”。这种处理剥离了巧克力文化的地域特质,代之以目标语读者熟悉的味觉经验,用最少的文字传递了情感共鸣。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经典名词“Muggle”(泛指不会魔法的普通人)的翻译则体现了异化思路,译者将其音译为“麻瓜”,既保留了英文发音的独特性,又通过“麻”(与“魔法”的“魔”形成对比)表达“非魔法人士”的含义。这种处理能使中文读者直接接触西方魔法世界的专属概念,虽然会增加初期理解成本,但能完整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独特性。两种策略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适应”与“文化传播”的价值权衡:归化以即时理解为目标,将文化差异转化为目标语读者熟悉的认知框架;异化则以文化留存为导向,通过保留差异推动目标语文化扩容。
在语言风格处理上:语言风格适配旨在实现字幕翻译可读性与文化质感之间的精妙平衡。归化通过消解语言形式的差异达成“流畅性”,异化则通过保留源语的表达特征制造“陌生感”,两种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观众对影片语体风格的感知。《低俗小说》中Jules的台词“English, motherfucker, do you speak it?”展现了街头暴力的粗粝感,归化译为“说人话,混球,你会说吗?”精准捕捉到了源语的攻击性语气。译者用“说人话”替代“English”,既规避了中英文“语言名称”与“沟通行为”的表达差异,又通过“混球”的口语化骂语,将英文中“motherfucker”的侮辱性转化为中文语境中具有同等强度情绪冲击的词汇。这种处理使观众无需思考“English”在暴力场景中的特殊含义(强制对方使用强势语言),仅通过“说人话”的指令感就能瞬间代入冲突情境,实现了口语风格的“无缝移植”。相比之下,《肖申克的救赎》中“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的异化处理则刻意保留了语言的非本土化特质。中文译本“希望是个好东西,也许是世间最好的东西”未将“thing”具象化为“事物”“物件”等更符合中文习惯的词汇,而是以“东西”这一泛化表达维持了原文的抽象感。这种选择与影片的哲理性基调高度契合,观众在快速阅读时,既能通过“好东西”的通俗性理解其基本含义,又能通过“thing”到“东西”的微妙转换,感受到英文原句中“hope”与世俗之物的对比张力,从而深化对“希望超越物质”这一主题的感知。
在受众接受处理上:字幕翻译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跨文化传播,受众接受度是策略选择的重要依据。归化倾向于降低认知门槛,异化则倾向于拓展认知边界。以商业类型片与艺术片为例。商业类型片的受众以情感即时共鸣为核心追求,而归化策略降低认知负荷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复仇者联盟》中“Avengers Assemble!”的归化处理“复仇者,集合!”,将英文指令性短语转化为中文语境中极具号召力的战斗口号。“集合”一词在中文里自带“团队行动”的含义,观众无需额外解码就能瞬间理解“召集队友共同作战”的剧情意图。这种翻译利用目标语文化的“认知捷径”,在三秒的字幕停留时间内完成了语言与情绪的快速传递,符合商业片“高节奏、强刺激”的受众期待。而艺术电影的受众往往具备更强的文化探索意愿,适合使用异化翻译策略。《布达佩斯大饭店》中“Mendl's”的异化处理(保留原名)初期可能会使观众感到困惑,因为中文里并没有以所有格形式直接指代店铺的习惯。但影片通过重复出现的场景(精致糕点的特写、角色对“Mendl's”的敬畏语气),引导观众将这个陌生词汇与“欧洲贵族的精致生活”“严苛的工艺标准”等意象关联起来。这种从陌生到熟悉的认知过程,恰恰可以深化观众对影片所构建的旧欧洲优雅氛围的感知深度。
综合上述案例分析得出,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并非对立关系,其适用场景需结合影片类型、文化密度与受众特征加以综合判断。其中归化翻译法的核心优势在于高效传递信息,适用于商业片、喜剧片等以剧情流畅性为核心诉求的影片字幕翻译。而异化翻译法的核心价值在于文化保真,适用于文艺片、历史片等以文化深度为核心诉求的影片。需要注意的是,归化与异化并非“非你即我”的关系,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理想状态是实现“动态平衡”,即以影片的传播目标为核心,在文化传递与受众理解之间寻找弹性空间,动态运用规化与异化的翻译方法,让观众在理解剧情的基础上感受文化差异,最终达到既了解影片剧情、又了解背景国家文化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作者系渭南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