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智技术正以不可逆的态势渗透影视行业,包括虚拟制片场的实时渲染、生成式AI的分镜设计、互动叙事的受众参与、云端协作的跨域生产等。技术迭代已然重构影视内容生产的底层逻辑。随着传统拍摄中物理置景的时空限制被打破,观众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线性叙事,对内容生产效率与创新性提出了双重要求。影视编导作为串联创意构想与技术实现的核心角色,正面临创作工具革新、叙事范式转换、产业生态重构的多重挑战。如何在技术赋能与艺术表达间找到平衡支点,探索适配数智时代的创作方法论,成为影视编导行业及职业个人可持续发展必须回应的问题。
数智时代影视编导面临的
核心挑战
影视编导是影视创作的核心统筹者与叙事设计者,负责从创意构思、剧本打磨到现场拍摄指导、后期剪辑调控开展全流程把控,协调各创作环节,以视听语言实现内容的艺术表达与主题传递。当前,数智技术的迅猛渗透,不仅重构影视产业的生产链条,更从创作逻辑、受众关系、行业生态对传统模式形成颠覆性冲击。作为内容生产的核心主导者,影视编导在这场技术革命中面临着来自技术应用、受众变迁、伦理规范及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复合型挑战。
技术迭代下的创作主体性危机。数智时代的技术迭代正以颠覆性力量重构影视创作样态,将影视编导推向创作主体性的深刻危机中。AI技术的深度渗透可重塑内容生产链条;AI剧本生成工具能在短时间内输出多版剧情框架;智能剪辑系统可依据算法完成素材拼接,动作捕捉技术则能复刻真人表演。这些工具虽显著提升了制作效率,却暴露出创作的情感空洞与文化割裂。同时,LED虚拟拍摄等技术革新虽突破物理场景限制,但对编导提出了跨学科技术要求。其不仅要把控叙事节奏,还需理解实时渲染、光学追踪等技术参数,引发了编导主体普遍的本领恐慌。更严峻的是,当AI能通过分析海量数据精准预测观众偏好时,编导的艺术直觉与个性表达会被逐渐边缘化,使创作从情感驱动异化为数据适配,陷入算法“同质化”泥潭。这种危机本质上是技术理性对创作灵性的挤压,考验编导在人机协作中守住艺术主体性的能力。
观众需求的碎片化与审美升级。数智时代的媒介生态重构,深刻重塑了观众的内容消费逻辑。具体表现为需求碎片化与审美标准化的双重升级。一方面,移动终端与算法推荐的普及催生了“时间切片式”观看习惯。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飙升至504.4亿元,而长剧集平均集数跌破30集,印证了观众对高密度信息输出的渴求。短视频平台的倍速播放、片段化传播等进一步瓦解了传统叙事的时空结构,迫使内容生产向“15分钟内讲透一个核心冲突”的精炼模式转型。另一方面,观众审美阈值持续抬升。“95后”年轻群体既要求内容兼具思想深度与情感共鸣,又对互动体验提出了更高要求;既抗拒悬浮化的“工业糖精”,又厌倦套路化的“爽剧模板”,使得《我的阿勒泰》等兼具地域质感与人文温度的作品脱颖而出。这种从流量追逐到价值认同的转向,倒逼影视编导跳出数据茧房,在碎片化传播与深度表达、技术炫技与情感真实间寻找新平衡点。
伦理争议与行业规范缺失。数智技术在影视领域掀起伦理风暴,而滞后的行业规范使得这场风暴愈演愈烈。AI换脸技术的滥用已形成灰色产业链,如迪丽热巴等公众人物频遭“数字偷脸”;肖像权侵权案件同比激增300%,但因取证难、追责难陷入维权困局。虚拟演员的崛起则引发职业伦理争议,如“数字人”凭借零片酬、无档期优势挤压真人演员生存空间。版权界定的模糊性更凸显制度短板,如北京互联网法院虽首次认可AI生成图片的著作权,但影视领域的AI辅助创作成果归属仍存法律空白。这些伦理困境因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与法律框架,正逐步侵蚀影视创作的公平性与文化根基,成为制约影视编导行业及整个影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隐性枷锁。
数智时代影视编导的
创新发展路径
上述挑战既暴露出传统创作模式与技术时代的结构性错位,又催生了重构影视编导行业生态的机遇。在此背景下,为探索数智时代影视编导的创新发展路径,需从技术应用、叙事逻辑、伦理建构与人才培养四个维度协同发力,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间找到平衡点,在效率提升与内容深度间实现协同,构建人机协作的创作新范式,为影视编导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强化数智技术应用,将技术有机融入编导创作环节。影视编导需自觉强化技术融合应用,构建人机协同的创作新范式。在剧本开发阶段,可借助AI生成多元创意框架与情节碎片,通过人类的艺术提炼赋予内容情感深度与主题张力,实现机器灵感与人文思考的有机融合。在拍摄环节,可使用虚拟制作技术构建场景,通过实时渲染与虚实融合技术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凭借对叙事节奏的精准把控,让技术服务于故事表达而非炫技。对于数据运用,应聚焦观众情感需求的宏观趋势分析,优化内容定位,避免陷入算法主导的创作“同质化”陷阱。此外,影视行业还需加强具有文化适配性的技术研发,针对不同地域的审美特征与叙事传统,开发本土化AI创作工具与虚拟场景模板,帮助编导更好地解决通用技术在文化表达上的违和感,使技术创新真正扎根文化土壤,最终形成技术拓展创作边界、人类坚守文化内核的影视协作生态。
顺应数智时代观众审美趋势,重构影视内容生产逻辑。为确保影视创作内容更好迎合当代观众尤其是“95后”观众的审美需求,影视编导需充分利用数智技术打破传统线性叙事的桎梏,构建以观众参与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新生态。例如,可通过多结局设计赋予观众剧情选择权,使叙事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互动,让观众在情节分支中获得沉浸式参与感。以《黑镜:潘达斯奈基》为例,该影片通过30余个决策节点构建非线性叙事网络。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需频繁作出选择,通过触发319个剧情模块组合,最终生成11种不同结局。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影视的单向输出模式,使观众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叙事参与者。此外,还可融入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为叙事开辟三维空间,借助环境渲染与感官模拟,将观众代入剧情场景,使叙事从视觉冲击升华为多感官体验。例如,《曼达洛人》开创性地采用LED虚拟拍摄技术,在270度曲面LED屏幕上实时渲染星球大战宇宙的外星地貌,使演员直接在动态背景前表演,实现了“镜头内特效”。此外,编导还可采取跨媒介叙事策略,通过整合影视、游戏、文学等不同载体,形成相互呼应的故事网络,让影视IP在多平台延伸生长,拓展叙事的广度与深度。
完善行业规范与法律框架,保障影视编导行业健康发展。首先,建立清晰的技术应用伦理准则,针对AI生成内容、虚拟角色创作等领域制定明确规范。例如,要求所有AI参与创作的影视作品推行清晰标注,既保障观众的知情权,又为内容溯源提供依据。同时,划定虚拟角色与真人演员的权益边界,在技术应用中坚守人格尊严与创作主权底线,避免技术滥用对个体权益造成侵害。其次,完善与数智时代适配的版权保护体系,明确“人类创意主导+AI工具辅助”创作模式中的版权归属判定标准,既认可技术工具的辅助价值,又凸显人类创作者在主题构思、情感表达等核心环节的不可替代性。同时,构建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平衡创作者、技术研发方与平台方的利益关系,通过制度设计激发原创动力。最后,强化文化安全与价值观引导机制。在技术研发与应用中融入本土文化基因,避免通用技术模型应用造成文化偏差,确保影视内容在全球化传播中坚守文化主体性。尤其是影视编导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技术创新中锚定人文价值坐标,坚决抵制低俗化创作倾向,通过行业自律与制度约束的双重保障,推动数智技术与影视创作在伦理轨道上实现良性互动。
加快影视编导专业教育转型,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编导人才。为适应数智时代对影视编导人才的新要求,教育体系需推动深层次转型,着力培养兼具艺术感知与技术素养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首先,课程体系构建需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编辑工具操作等内容融入影视导演、后期制作等核心课程,同时增设数据思维训练模块,使编导专业学生掌握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内容创作的方法。同时,加入伦理与法律类课程,通过案例分析与专题研讨,帮助学生建立技术应用的道德边界意识,避免创作中出现版权争议与伦理失范。其次,增设跨学科实践环节,通过项目制教学与工作坊模式引导学生参与虚拟场景搭建、AI辅助剧本创作等实战项目,推进在实践中理解技术与艺术的融合逻辑。
结语
数智技术为影视编导行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更是创作范式和行业生态的重构。在挑战与机遇交织的当下,影视编导群体需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在人机协作中坚守创作主体性,于碎片化传播中深耕内容价值,在伦理争议中推进行业规范完善,唯有将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深度耦合,才能突破工具依赖桎梏,实现从内容生产者到文化引领者的跨越。展望未来,随着AIGC、元宇宙等技术的成熟,影视创作将进入虚实共生的新维度。但技术终究是手段,影视编导的核心竞争力仍在于对人性的洞察、对时代的回应和对文化的传承。当行业建立起“技术应用有边界、创作创新无上限”的生态,影视艺术将在数智浪潮中开辟出兼具商业价值与人文深度的新航道,为观众持续奉献穿透屏幕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启迪。
(作者系澳门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