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资深编剧,张冀在对谈开始点出了电影的核心价值:“电影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快,而在于谁更能抓住人心,电影能否留下人的感情。”他认为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以及对真实人物的塑造是电影打动人心的根本。他观察到本组对谈的四位青年导演作品,虽题材各异,但都体现了“深深扎根于现实热土,热爱生活的世界,更加关爱人”的共同信念。2015年,张冀就参加了首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他欣喜于2025年关于“新力量”的讨论已深入“如何在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话题中探讨现实”,并将年轻创作者这种交流姿态视为“中国电影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戴墨目前有创作科幻电影的打算,他谈到了当前行业的核心挑战:“年初到现在听过最多的一句话是‘降本增效’”,即需在控制预算的同时保证影片质量。他对比了《三大队》这类现实题材依赖“现场在导演、演员以及真实场景里的碰撞”的鲜活创作方式,认为科幻电影截然不同,需要“非常多道工序做前期准备”,包括概念设计、世界观架构等,以进行更精密的规划。他坦言目的就是“控制好成本”,并借鉴好莱坞电影如《沙丘》《星际穿越》等的经验,学习“如何搭建场景,如何节省成本,或者和视效的配合达到最大化”,认为这更接近“工业体系”的要求。
许渌洋分享了《南京照相馆》的创作思路。他们将故事时间进行了高度浓缩,并大胆设定主角“一定不能是干照相馆的学徒”,而是“不会洗照片的人”,以此陌生视角串联人物。在创作中,许渌洋体会到:“讲故事的角度和方式比题材本身更重要,如果故事不够吸引人,多好的题材都有可能被浪费掉。”他认为《南京照相馆》的成功在于其小人物视角契合了“站在人民立场”的理念,让观众思考,如果发生战争我们会怎样,我们到底何去何从,我们的意志在哪里等问题。
杨子分享了《捕风追影》中融入AI元素的思考。他表示影片并非守旧,而是意在拥抱新时代,并展现一种可能性,“在新时代新技术到来的同时,我们能够依然赋予这些可能已经被边缘化的老手艺足够的尊重和重视,把它们的结合变成一种新力量。”他在发言中反复提及人的价值,主张在尊重和敬畏AI“存在即合理”的同时保持对生活的独立思考,“未来方向应是对传统的传承,再结合AI”。
来牧宽回应了关于《恶意》中表现暴力的议题。他首先解析了暴力的根源:“暴力是某一层面的总结,它来自人性当中的恐惧,我越恐惧它越愿意通过面对它和它交流,恐惧来自于我不希望它发生。”他还观察到目前电影创作重心正在转移:“原来创作者占70%至80%,观众占20%,现在创作重心在逐渐往观众倾斜,因此创作者需要深入到观众中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以及关心、喜爱乃至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