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陈亦水回顾了中国动画的历程。她表示2025年不仅是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是自2015年《大圣归来》起新时代国漫复兴十周年。在她看来中国动画学派在市场经济改革后并未没落,而是经历了调整与成长,如今已形成“高峰”与“高原”并存的局面。
於水坦言他的创作得益于上美影“不重复自己,不模仿别人”的核心精神,自己传承的“并不是某一种具体的美术风格或者艺术风格,而是传承它的原创精神”。中国动画应走多元化道路,他致力于创作“有作者性的商业电影”,通过二维动画及独特风格为观众提供新鲜感。作者性是吸引观众的关键动力,此次《浪浪山小妖怪》获得认可很大程度上是对创作方向的肯定,团队会“坚持把这个方向再蹚下去”。
黄鹤宇以《聊斋:兰若寺》中《画皮》单元为例,说明团队追求的是创新而非复刻传统形式,“电影是综合性的艺术,我们希望开拓新方向,让动画电影和画作的元素集合到一个比较舒适的平衡度展现给观众,是比较新的风格的突破。”他介绍追光在《水浒传》《三国》等项目上持续探索剪纸、皮影等传统艺术形式与电影的融合,“借助电影的平台让大家熟知,重拾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
于奥谈及《时间之子》的创作理念时,坦言奇幻是承载文化、技术与情感的强大载体。无论何种类型,找到创作者的“作者性”并连接观众至关重要,她非常认同“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的理念,认为作品需要触及如“离别”这类全人类共同的人生课题,未来创作将持续寻找能引发观众共鸣的题材。
丛芳冰表示,《罗小黑战记》的IP构建始于世界观设定:“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真的有妖精存在,它和我们是什么样的关系。”她认为故事逻辑在于人物立住后自然发展。在IP运营上,团队注重IP属性和观众的连接,尤其强调IP的治愈性,并努力让衍生品在统一调性下融入观众的衣食住行,“希望它能与我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石超群从技术实现角度阐述了如何将东方美学与技术结合服务于观众:“电影是为观众服务的,并不是为导演服务。”他以影片开篇60秒水墨风格前情提要为例,说明团队如何精益求精:该段融合水墨、壁画等传统绘画手法,虽历经200多张手稿和193张概念设计稿的打磨,最终仅采用9张精华,只为高效传递传统美学意境。在展现悲伤的殷夫人送别戏中,则运用浓雾留白手法体现“留”的东方意蕴。石超群认为,当前国产自研特效软件的进步正推动“技术+文化”的结合,目标是创造出中国独有的视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