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於水(《浪浪山小妖怪》编剧、导演)、李早(《浪浪山小妖怪》总制片人):
让中国动画迈向更广阔的世界
於水:
通过《浪浪山小妖怪》的创作,我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好故事是核心。我们一开始就提炼出“四个小妖假扮唐僧师徒取经”这一句话梗概。它够抓人,预留喜剧空间,没人信他们能取到真经的强烈宿命感,也为故事注入悲情厚度和思考。角色设计强调反差与喜剧性,构建了从现实到理想的光谱,确保每个角色都有清晰的成长弧光。
其次,与当代观众共鸣至关重要。我们选择“小人物视角”,以“神话现实主义”讲普通“妖”自己的故事。动画天然具有想象力,但在童话外衣下揭示现实内核,能产生奇妙化学反应,让故事与我们自身关联。
再次,视觉创新是动画的独特优势,影片美术历经迭代,在画面上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意蕴、留白晕染,与西方光影透视,兼顾写实与写意。角色造型还借鉴了连环画白描技法,力求独特。
最后,面对短视频冲击,我坚信院线电影价值尤在。“长”正成为稀缺。只要电影与时俱进,在娱乐性基础上坚持艺术价值,提供回味空间,彰显长片叙事的独特魅力,一定能找到光明未来。
李早:
当那只无名小猪妖仰望天空说出“我想离开浪浪山”时,我们未曾预料到这句源于生活细微处的独白,能跨越屏幕走进千万观众心里。这恰恰印证了今天“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的主题。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动画迈向新百年征程。回望前辈们开创的“中国动画学派”,我们的使命,就是让这份独特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
通过《浪浪山小妖怪》的实践,我认为:一是创新根植于文化沃土。中国动画的生命力源自五千年文化。唯有深扎传统,赋予其时代新意,才能让古人的想象力照亮今人心灵;二是人民性是创作灯塔。观众对作品的自发讨论和创作热情令人动容,这些源于生活的鲜活创意最终也反哺了衍生品开发,让作品在与大家的互动中焕发生机;三是IP产业化驱动高质量发展。当前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浪浪山小妖怪》实践了“电影未映,产业先行”的创新模式。影片上映前,我们已联合30多家品牌,围绕世界观打造了涵盖玩具、游戏、主题餐饮、展览、VR体验等七种业态的IP矩阵。这不仅放大了电影的市场价值,更有效延长了IP生命周期,助力构建高效、可持续的电影产业新生态。
当小妖怪们扛起行囊走向远方,中国动画的征程也将迈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这条路始于先辈“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开拓精神,也新于今日无数破土而出的青年创作力量。
◎ 黄鹤宇(《聊斋:兰若寺》之《画皮》导演): 用当代视角让经典焕发新生
创作《聊斋:兰若寺》之《画皮》时,我和刘一林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三百年前的婚姻故事触动当代观众?我们选择将镜头对准原著中常被边缘化的角色,那些被“妖怪”标签定义、被时代禁锢、声音被淹没的女性。我们希望能在忠于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融入现实主义笔触,展现古今共通的婚姻与情感困境,寻求共鸣。
视觉上,我们深度挖掘宋画美学的古朴气韵、留白意境与精妙笔触,并将其转化为贯穿美术设计、角色表演到最终渲染的银幕语言,力求每一帧都流淌着东方美学的血液。当观众随陈氏视角穿透画皮妖的表象,直视其灵魂挣扎时,这个古老故事便以宋画为骨、动画为魂获得了震撼重生。
这次创作让我深切感受到:观众对动画电影的接受度日益成熟多元。动画不再被视为“儿童专属”,而是强大的叙事载体,其可能性正被不断拓宽。
作为“新文化系列”第二部,《聊斋》比《长安三万里》迈出了更具挑战的一步。追光将持续深耕传统文化:我正在制作的《水浒1:风雪山神庙》将挑战中国文学“悲愤”美学的视觉化表达,同时还有《三国第一部:争洛阳》与《朝花·夕拾》也在推进。这三部题材、美学风格各异的新作,都将带着当代视角解读经典,连接古典与现代,让经典焕发新生。
◎ 于奥(《时间之子》编剧、导演)、周铁男(《时间之子》编剧、导演):动画是“连接的艺术”
于奥:
论坛主题“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正是我们的创作初衷。创作《时间之子》的五年让我深刻理解动画是“连接的艺术”。我们连接了百余顶尖动画团队,是他们一帧一帧的坚守,成就了银幕光影。我们连接了无私分享经验的前辈朋友,他们的“传帮带”让我们这些新人少走弯路。我们还尝试连接传统与现代,探索“中国味道”,把老上海记忆重构为“石库门摩天楼”,将“时间如沙”的东方哲思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金沙群岛”。
最幸福的还是与观众的连接。当我收到观众的手写信和玩偶,得知故事帮他们释怀心结,那一刻,我觉得五年付出都值了。我曾在喜剧创作中体会过“现场反馈”的力量,这让我们始终把观众放在心上。无论赞誉或批评,每一份反馈都在指引我们继续前行。期待和大家一起,见证中国动画的下一个黄金时代。
周铁男:
我从小是“动画迷”,被上美影“前辈天团”的经典喂大。前辈们用一部部经典撑开了广阔世界,才让我们这些后辈敢做自己的梦。五年前有机会做自己的动画时,我既兴奋又忐忑:我们这点努力,能否不负前辈,不负“中国动画人”这个沉甸甸的称号。
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刷新纪录,《浪浪山小妖怪》也有现象级的表现,这些都证明中国原创动画完全有实力与美日顶尖作品同台竞技,赢得观众。这种重新诠释经典、触达当代共鸣的精神,不仅为行业注入强心剂,也鼓舞着每一位动画人。
未来,我们将继续“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把喜剧创作积累的经验放大到电影中,深耕传统文化富矿,继续寻找与当下年轻人的同频共振。
◎ 丛芳冰(《罗小黑战记》系列电影制片人):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温暖与力量
《罗小黑战记》的故事根植于我们熟悉的生活土壤。小黑的成长困惑、与伙伴的真挚羁绊,那些充满烟火气的都市与宁静的乡野,都源于对日常的观察与感悟,映射着我们共有的迷茫、选择和温暖。
电影的生命力在于真正走进观众生活。因此,我们致力于打破银幕界限,让罗小黑“到观众中去”。在北京朝阳公园打造“罗小黑主题快闪店”,与影城合作“罗小黑主题影厅”,再到各地首映交流、人偶巡游等线下活动,都是为了创造面对面的温度连接,将关系升级为“我们一起创造分享”。这些探索也延伸了电影价值:主题空间带动了周边消费,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罗小黑战记》在海外也引发了共鸣,这更让我们坚信:源于本土生活并饱含成长、守护、包容等全人类共同情感的中国故事,拥有打动世界的独特力量。真诚讲述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文化表达。我们期待《罗小黑战记》成为一个情感符号、一座连接桥梁,在文旅融合与文化出海中,向世界传递中国的温暖与力量。
◎ 石超群(“哪吒”系列视效总监):写实追求、标准化协作、技术开源和“死磕”精神
面对观众对《哪吒2》的巨大期待,我们选择以写实为突破口,追求接近实拍电影的质感,这是“哪吒”区别于好莱坞的特色。但写实也意味着工作量激增,像模拟天元鼎火山级爆炸,就需要反复计算。这要求更高的细节精度、视效密度和从宏观到微观的推镜表现。我们靠着导演“设定完成不了目标再努力”的信念和团队“死磕”的精神,终于啃下了这些硬骨头。
《哪吒2》的制作中138家公司、4000多人分散在31个城市。如何让“千人画得像一人”?我们的解法核心是标准化协作和技术开源:
先以模板开路。我们为虚空裂口、海水等常用特效制作了360度全景资产模板,保证不同团队效果一致。再加技术开源。攻克一个技术难关后,我们会将技术流程、工程文档“开源”共享给所有参与团队和行业,避免重复试错。三是全程保持极速反馈。确保每天提交的效果能在24小时内通过录屏得到反馈指导。四是主创亲自攻坚。对“哪吒撕裂重生”等无法常规完成的超高难度镜头,主创团队亲自逐帧调整,叠加多种模拟,最多耗时一年完成十几秒。
总结起来,《哪吒2》背后是写实追求、标准化协作、技术开源、“死磕”精神的共同支撑。我们自豪于在协作中实现了技术开放共享。《哪吒2》的经验白皮书和文档在业内的广泛传播,正是中国动画工业化发展的重要一步。(下转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