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润年(《年会不能停》《被光抓走的人》导演、编剧):
拥抱变化 真诚对话
今年我深切感受到,新生代观众的变化是当下最核心的话题。他们的点赞、评论和线上互动不仅是观看习惯,更是生活与社交方式,深刻改变着电影生态。
我们已进入创作者与观众“共创”的时代。移动互联网赋予了观众广泛的评论权,便捷的剪辑和AI技术更是实现了“影像平权”,让观众深度参与二创、衍生。他们的海量反馈与作品本身共同构成了作品的完整面貌,观众的主体性空前强大。
这些“互联网原住民”与过去观众大不相同,主体意识极强。他们拒绝被居高临下说教,也反感刻意讨好,追求与创作者真诚、平等地对话。这种关系的根本性转变,要求我们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用作品真正与他们对话。
但我们不能把这些简单归因为观众需要“强情绪”作品。许多成功之作,正是源于创作者先放下了“专业”的架子,卸掉“我执”,真诚融入社会现实和大众情感,与观众建立了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自然引发共鸣。预设某种题材天生自带情绪,是为创作找捷径而非真诚探索。
在叙事上,我强烈呼吁大家重视类型片叙事能力的扎实学习和训练。这是创新的基础,无法遗传,必须实践。今年暑期几部成功影片,无论是《南京照相馆》对老题材的新诠释,还是《浪浪山小妖怪》的经典故事新视角,都证明了在掌握类型规律的基础上创新的力量。将新内容与合适的形式结合是目标,但灵活运用“旧瓶装新酒”或“新瓶装旧酒”作为对话的“锚点”也是策略,唯独因循守旧绝不可取。我们需要扎根生活沃土,拥抱变化,真诚对话。
◎ 张珂(“志愿军”系列、《南京照相馆》编剧):
为构建公正历史记忆贡献中国电影力量
在《南京照相馆》的创作中,面对观众对新鲜叙事的渴望,我们力求突破创新。
在叙事上,我们尝试打破类型界限,融合悬疑、历史、战争元素,围绕一张日军罪行照片背后的秘密展开,层层递进揭示南京大屠杀真相。我们坚定采用普通人视角,聚焦邮差苏柳昌、照相馆老板金承宗等乱世中的小人物,展现他们从挣扎求生到被历史洪流裹挟、最终觉醒抗争的心路历程。即使是日军军官,也力求避免脸谱化,揭示其被日本军国主义异化的本质,增强戏剧冲突。
人民史观是影片的灵魂。我们着力还原普通民众在这场浩劫中的遭遇与不屈抗争。他们并非天生的英雄,只是在生死关头,凭借人性的善良和对正义的执着,做出了勇敢的选择。金承宗为守护真相慨然赴死、林毓秀的坚韧转变,正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缩影。我们坚信,正是这些鲜活的个体生命,构成了历史的真实底色,他们值得被永恒铭记。
在美学与情感上,我们追求极致求真与深刻共情。从场景、服装到方言细节,力求精准还原历史氛围。视听表达注重克制与深远意蕴,用光影、色调传递战争的沉重与不灭的希望。我们深挖人物内心,展现他们的恐惧、挣扎、勇气,让观众感同身受。影片的反响让我确信,真诚尊重观众审美与情感,电影才能跨越时空,引发强烈共鸣。
《南京照相馆》不仅是在讲述历史,我们更希望以中国人民的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坚韧,为构建公正的二战历史记忆贡献中国电影的力量。
◎ 于洲(追光动画总裁):观众在变 创新势在必行
作为中国电影人,我深切感受到2025年市场的变化与挑战,时代在变,观众在变,创新势在必行。
我观察到观众的核心变化有三:首先,互联网强化了群体细分,大家既能在虚拟世界“一呼百应”,也可能在现实中感到孤独,这深刻影响了电影的社交属性和宣发。其次,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碎片化,短视频培养了观众对“爽感”和“强情节”的偏好,削弱了对传统长叙事的耐心,喜剧、悬疑等类型片因此更受欢迎。最重要的是,以年轻观众为代表的文化自信显著提升,他们对本土历史、文化、IP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像《黑神话:悟空》《长安三万里》的成功正是这种文化觉醒的体现。
面对这些变化,我认为创新表达须聚焦三点:第一,深挖主题与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宝藏,追光动画就通过持续创新“白蛇”“聊斋”系列等经典IP证明了这一点。第二,塑造能与当下观众共情的角色。无论是《长安三万里》中李白、高适的壮志与友谊,还是《白蛇2:青蛇劫起》中小青的成长困境,能打动特定群体的角色往往能引发社会热议。第三,持续提升制作水准。当下中国一流动画在品质上已与国际顶尖相当,并逐步确立了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这需要我们既传承匠人精神,也拥抱工业化协作和新技术,更要深入研究中国美学。在线上生活普及的今天,影院提供的视听盛宴、情感共鸣和社交仪式感,依然是我们必须坚守并不断强化的独特价值。
◎ 张苗(北京精彩总经理):用守正创新赢回观众
我观察了当今观众的显著变化。首先,观众真正渴望的是鲜活、饱满、可信的人物,为这些人物植入有意义的主题或价值观,讲述他们动人的命运故事,是观众永不满足的核心。其次,在互联网消费习惯影响下,真实的观众口碑、讨论度和推荐度已成为核心驱动力。以往依赖意见领袖或营销号导流的方式已失效。电影品质最终由观众的真实体验决定,而非营销包装。再次,观众更容易为关注个体情绪的作品买单和发声,同时对本土文化和美学的认同感正在觉醒。
关于创新表达,我的理解是“守正创新”。守正指在剧作和表演上必须坚持高标准,深刻的人物塑造、精湛的表演台词和创新的视听体验是电影本应最擅长的优势,中国电影今后也必将借此赢回观众。
创新是要鼓励新题材、新视角,寻找未被充分表达的人物、事件或主题,或用时代新视角重新诠释经典。视听语言方面,必须在摄影、美术、声音等层面不断提供新的体验,这也是电影作为头部视听格式的立身之本。
◎ 黄子桓(《误判》、“叶问”系列编剧):
提供多元视角 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
我入行二十年写了25个剧本,全部是香港内地合拍片,有幸亲历了中国电影腾飞的黄金十年。当时港片在内地很成功,我以为自己融入了市场。但随后市场剧变,香港电影式微,我们也都在思考:香港电影人如何更好地融入内地?我没有明确答案,但想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和思考。
记得拍《叶问》时,我决定塑造一个不威猛、有点怕老婆的宗师,取材于甄子丹的生活细节。虽然开拍前剧本被批评“不真实”“不尊重历史”,但我们坚持了自己想拍的东西。《叶问》最终也大获成功。
然而如今市场完全不同了。内地电影飞速发展、题材丰富。现在谈项目,发行和投资方更看“数据”,类型、元素都要对标成功案例。港片数据不理想,合拍机会也锐减,年轻香港电影人来内地实践的机会更少了。我在此呼吁:拍国产片的投资人、导演们,能否多带一带香港年轻电影人,给他们学习和融入的机会?
来内地发展,需要了解观众喜好,学习是必要的。但我觉得学习的目的不是竞争,而是为中国电影市场提供多元风格和视角,最终让中国电影文化走向世界。家父曾说美国电影传播了汉堡包文化,我们也应通过电影,让世界看见饺子、云吞面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