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孙向辉作为主持人开启了第五轮圆桌会谈,她邀请四位影院经理分享影院运营的创新实践。她代表电影新力量肯定了院线嘉宾们的战略创新和对电影放映端的贡献,建议将这些先进实践经验推广至全国影院。讨论中,孙向辉多次谈到了对影院未来的积极展望,并呼吁全行业共同努力提升电影文化的影响力。
戴运认为影院运营的核心在于“电影”,强调影院不应仅是售票放映场所,而应打造成有温度的文化场景,提供沉浸感、陌生人共鸣及细节服务。在此基础上,影院还需积极做好运营,用好电影IP和流量,通过首映礼等情感联结设计“打包”观众情绪,并多方拓展积极尝试创意活动,将空间转化为体验电影文化的美好期待。他赞同“接力棒逻辑”,呼吁终端在产业链中做好最后一棒传递,坚信影院行业会因共识提升而越来越好。
王征提出影院需运营观众、电影和空间三个维度。电影作为媒介是影院的灵魂,他呼吁影院为电影宣传竭尽全力。很多影片票房未达预期的痛点在于“最后一公里”宣传问题,许多影院未有效展示当期海报和物料,导致线上宣发无法落地。王征认为影院应主动担起“接力棒”,通过线下活动增强观众触达,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努力一起改善票房。
褚山鑫将影院运营定义为“人流经营”,在他看来,影院如同火车站或营销公司等复合态空间,需最大化人流价值。他认为电影具有成瘾性,影院应通过排片帮助不同影片找到目标观众,提升观影习惯和频次;遗憾于当前映前广告被商业广告替代,削弱了电影宣传效果。针对发行问题,褚山鑫指出影院阵地宣传目前存在过期海报展示等不足,建议影院与发行方合作做大市场,避免观众流失,用优质内容重建影院吸引力。
李劲波把影院定位为文化服务行业,运营涵盖内容(直播、影展、歌剧)、体验(IMAX、环境)、空间价值、客群(会员、社群)及品牌五个维度。他强调社区化趋势下影院需聚焦3公里范围内品牌影响力,通过精准营销满足观众需求。在宣传发行上,李劲波提出影院责任缺失,观众常不知下周有哪些影片上映,呼吁行业避免“自嗨”宣发,加强阵地推广让观众了解档期影片,从而提升上座率和票房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