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电影家协会承办的“2025年电影暑期档研讨会”于8月22日在北京举办。会议以“题材多元 内容提质 市场火热”为主题,邀请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成员、副馆长刘军,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赵卫防,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动画研究院副院长曹小卉,中影(北京)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经理章慧霞,《电影艺术》主编谭政,中国电影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进口电影发行分公司经理王佳,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方铭参与研讨。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昕参加会议,北京电影家协会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杨萍主持会议。
与会嘉宾分别从电影创制和企业视角两个不同的侧重点深入剖析电影暑期档现象。
曹小卉从事动画行业40多年,以暑期档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为例,分析了“中国学派”动画电影的创新:继承传统美术片的表达形式与艺术感染力,又融入现代电影的镜头语言技巧;用传统神话的构架叙事,讲述当代人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他提到,《浪浪山小妖怪》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运用,“承继了传统绘画在动画电影里的表现手法”,但又“引入了故事电影的镜头语言”。此外,“传统的中国美术表达里,不太强调光影和立体感”,而该影片则“在做这些水墨风格的中国动画山水、场景时,加入了光影表现”。
赵卫防从电影史论和产业研究的角度,梳理今年暑期档影片多样化的背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及观众的心理需求。他认为:“供给侧的美学质量正在发生改变。”他举例说,《南京照相馆》并没有明显的类型影片痕迹,虽类型化、工业化地表现主流价值观,“但不再强调宏大叙事,而是以普通民众为切口”,更能让普通观众产生共情;这种与当下民族自强认知的共情,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原因。
谭政认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短视频消费形态的生成,让电影正经受互联网生态的第二次冲击,所以暑期档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今年暑期档特点鲜明:首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年份,电影行业推出的相关作品发挥了出色的文化纪念作用。”第二,“以前靠营销赢得票房的方式基本行不通了,现在只能靠口碑。”三是微观叙事的电影获得大众共鸣,“比如《南京照相馆》从普通人的故事切入,以‘与我有关’的叙事引发观众共情。”
刘军认为,今年暑期档最大的特点是呼应了国家对于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宣传的需要,这是电影作为文艺行业的重大历史使命。其中,最可贵的是《南京照相馆》等影片展现普通人不屈的精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信念和人性光辉,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手法打动人心。第二,当代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在源自《中国奇谭》的影片《浪浪山小妖怪》上得到体现,从网剧、平台、新媒体获得资金、创作经验和口碑后再转化为大电影的产业模式非常成熟。第三,他提出“产业在拓展”,电影与文体、商旅融合发展,强调电影对于城市更新、创造其他消费场景的产业功能、在文化建设中承担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这是电影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使命。”
市场方面,通过对暑期档的观察,章慧霞指出,视听冲击已经不是当下观众观影的首要需求,电影获得观众认可的核心还是讲好故事,真切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暑期档部分电影票房出现“逆跌”现象,对此她提示,要注重电影“口碑营销”,如今观众更加理性、更加看重实际口碑。
方铭梳理了今年暑期档的重点市场现象:第一,国产片全面主导市场,票房前十占比70%;第二,“大导演+大明星+大制作”的阵容模式遇冷;第三,不同类型影片票房在不同地域的差异显著,例如《戏台》由北方各省份贡献了62%的票房,而《长安的荔枝》票仓以广东为核心、南方市场为主导;第四,非宏大叙事的主流历史大片正在崛起;第五,动画电影成为暑期档黑马。
对于进口影片,王佳分享了关键数据,“暑期档进口影片数量占全年进口片数量比例为37.3%的情况下,产出了65.3%的票房成绩,而场次占比为53.8%的情况下,人次占比也达到了62.4%。”她指出,进口影片作为国内电影市场的有益补充,今年以来在引进数量与类型等各方面都有所提升。她认为,就进口片而言,相对于IP续作,市场更需要创新的故事。
董昕在总结发言时表示,电影暑期档的优秀表现再次印证了《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报告》中总结的中国电影审美新需求、叙事新视角、市场新活力、技术新动能、国家新名片的五个新特点。她指出,本次研讨会正值电影“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收官、“十五五”规划编制的重要节点,旨在凝聚前沿智慧、总结优秀经验做法,进一步助力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
(鲍文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