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电影《爱的暂停键》在京首映,影片导演兼编剧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专程从挪威赶来中国亮相首映礼,与观众、嘉宾分享台前幕后的创作故事。
该片讲述了玛利亚(赫尔加·古莲 饰)面对婚姻、工作、亲子等多重困境时如何自救、如何学会爱自己的故事。首映礼观影现场座无虚席,观众盛赞电影不仅是一把手术刀,直击女性现实困境,更如一面镜子,让观众看见自我处境,通过电影学会爱自己。
谈及创作心路历程,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表示:“‘爱自己’是当今全球热门的一个话题,我也自问过怎样做才是爱自己。我想在电影中讨论的主题,并不只是爱自己,我更希望鼓励大家在爱自己之前首先理解自己,发现自身问题从何而来,并直面它、解决它。”
青年导演殷若昕、李冉、青年演员孙宁等电影人也来到现场,并纷纷盛赞电影饱含了现实表达与女性力量。电影《我的姐姐》《野孩子》导演殷若昕分享感受时数度哽咽,她表示在电影的生活细碎里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前总纠结关系表面,但却从没想过关系本身,或者关系中的个人”,影片为自己能去生活里不断寻找答案带来了力量。
该片将于9月5日上映。
◎ 对话《爱的暂停键》主演赫尔加·古莲:
中国观众的热情是对自己最大的馈赠
今年4月,电影《爱的暂停键》在第15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演员等多项大奖,引发广泛关注。近日,该片主演赫尔加·古莲接受专访,围绕创作理念、角色塑造、跨文化共鸣等话题展开深入分享。
谈及北影节获奖感受,赫尔加·古莲用“美妙”与“荣幸”形容当时的心情。她表示,能得到评审团认可并通过这一平台与中国观众见面,是影片在中国的“完美开端”,观众的热情让她感受到被理解的幸福,这种反馈是对创作最大的馈赠。
作为一部引发全球共鸣的作品,《爱的暂停键》的核心魔力在于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捕捉。赫尔加·古莲认为,影片聚焦“沟通与联结”这一普世主题,每个人从自我出发,与父母、伴侣、朋友建立关系的模式,以及童年印记对成长的影响,都是跨越性别、年龄与文化的共同生命经验。观众能在片中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这种“自我投射”正是共鸣的来源。
在婚姻与亲密关系的探讨上,影片展现出突破性视角。不同于以往影视作品对女性角色的单一化塑造,主角玛利亚被赋予多层次的复杂性:她会犯错,有未被察觉的恐惧,甚至用错误方式表达爱。赫尔加·古莲表示,这种“不完美”恰恰贴近真实人性,而影片更深层的现实意义在于揭示现代社会的矛盾,即社交媒体看似拉近人际距离,实则加剧疏离,人们困在性别角色期待中,成为情感的“囚徒”,亟需深层连接与真诚相对。
为塑造玛利亚这一角色,赫尔加·古莲投入七年心血,从初次读剧本到最终成片,与角色“共同生长”。通过与导演年复一年的深度讨论,她逐步理解角色的童年创伤、无意识恐惧及矛盾行为背后的逻辑。表演中,她坚持“由内而外”的表达,不刻意设计情绪,而是通过相信情境、激活潜意识,让情感自然流露。在情绪爆发的戏份中,如与丈夫的争执戏,她着重捕捉表层愤怒下的“受伤感”,通过反复尝试找到张力与自然感的平衡。
导演莉莉娅在创作中给予赫尔加·古莲充分信任,邀请其深度参与剧本讨论,同时保持对影片整体框架的清晰把控。这种“在框架中寻找自由”的合作模式,让双方在七年磨合中形成默契。
对于即将在中国上映的影片,赫尔加·古莲表示,期待能引发观众对“沟通意义”的重新思考,传递温暖与希望。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