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8月22日,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联合主办的“电影《浪漫》专家观摩暨剪辑艺术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围绕献礼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的爱情影片《浪漫》展开深度对话。
张宏、侯光明、焦宏奋、宋智勤、皇甫宜川、路海波、武亚军、董瑞峰、李倩、李苒、王纯等十余位电影界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专家认为,电影《浪漫》不仅是一部爱情佳作,更是一次对电影史、艺术格调与时代创新的真诚奉献。
影片编剧、导演弓子(张帆)介绍,影片从筹备到完成经历8年的艰辛历程,特别是在历经多轮剪辑无果的至暗时刻,内心始终坚守对电影那束“人性之光”的虔诚追求,直至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名誉会长杨幸媛操刀,影片才由顽石被雕琢成型。
中国文联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宏认为,影片在抗战胜利80周年、中国电影120周年的特殊节点推出,“是对历史与时代的双重馈赠”。他特别肯定影片的黑白纪录片风格,“虽段落间逻辑衔接非强烈线性,但通过跨时空、宽视野的大蒙太奇剪辑实现时代衔接,以诗性梳理的方式引人入胜。”
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智勤认为,电影《浪漫》聚焦上世纪国产默片发展阶段,讲述中国共产党派遣进步人士推动电影向现实主义转型的故事,“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对‘电影为谁服务’的当代回答”。
国家电影智库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主任侯光明认为影片有三大突破:一是“历史、现实与理想主义的有机结合”;二是“剪辑艺术的创新”,由著名剪辑师杨幸媛操刀,在传统经典剪辑基础上融入当代叙事,体现中国电影学派的新探索;三是“主旋律表达的去口号化”,通过左翼电影人的真实奋斗故事(如田汉、聂耳等人物原型),展现电影人“为唤醒民众而创作”的初心,而非简单说教。
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焦宏奋认为,影片拒绝符号化呈现,通过左翼电影人“从娱乐化向现实主义转型”的艰难历程,展现党领导电影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节目部主任董瑞峰认为,该片是“剪辑教科书”,将40多个小时的素材剪成90分钟的精妙作品,多线索叙事、音乐运用等技巧可供影视专业学生借鉴。
(杜思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