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插图作为教材文本的视觉延伸,发挥着具象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传递文化价值等多重功能。当前我国教材插图存在风格同质化、文化内涵薄弱、与学生审美脱节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对美育浸润与文化育人的需求。中国动画电影自20世纪20年代诞生以来,就形成了以“中国学派”为核心的美术传统,从《小蝌蚪找妈妈》的水墨意境到《哪吒2》的创新,积累了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海量美术资源。将动画电影美术资源转化为教材插图,既是对优秀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也是提升教材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中国动画电影美术资源
转化教材插图的可行性
中国动画电影美术资源的独特价值,为其向教材插图转化奠定了基础。其核心特质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传统文化的视觉凝练。中国动画电影以“探民族形式之路”为宗旨,将传统艺术形式与美学精神融入美术创作。《小蝌蚪找妈妈》直接采用齐白石的水墨技法,通过笔墨浓淡构建灵动的自然意境,其“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追求,与中小学语文、生物教材中自然主题的插图需求高度契合;《大闹天宫》的工笔重彩风格,将传统年画、壁画元素与神话叙事结合,其角色造型的夸张性与场景设计的象征性,可为历史、语文教材中神话故事的插图提供范本。这些资源不仅是视觉符号的集合,更是传统文化精神的视觉表达。二是叙事逻辑的教育适配。中国动画电影具有天然的“叙事基因”,其角色设计、场景构建、色彩运用均服务于故事推进,这种叙事性与教材插图“辅助知识阐释”的功能内在呼应。《三个和尚》以极简的线条与色块区分角色性格,通过场景构图变化暗示情节冲突,这种“以形表意”的视觉叙事能力,可有效转化为道德与社会教材中寓言故事的插图语言;《天书奇谭》中“蛋生”角色的纯真造型与反派角色的夸张丑化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通过美术语言传递价值判断的方式,与教材插图“隐性育人”的需求高度匹配。三是时代创新的风格演进。中国动画电影并非静态的传统复刻,而是在时代发展中不断创新。新世纪以来,《大圣归来》融合了敦煌壁画元素与三维技术,《白蛇:缘起》以水彩质感重构了古典爱情,《雄狮少年》将岭南醒狮文化与现代青春叙事结合,形成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国风”风格。这种风格演进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契合当代青少年的审美习惯,为教材插图突破说教感、实现文化认同提供了鲜活的资源。
二、中国动画电影美术资源
转化教材插图的机制路径
基于中国动画电影的核心特质,将中国动画电影美术资源转化为教材插图,需从资源筛选、艺术转译与教育适配三个维度出发,实现从艺术资源到教育载体的系统性跨越。
首先,多重评估中国动画电影美术资源,确保其所应用美术资源符合教材插图的育人需求。在艺术价值维度,需聚焦资源的美学独特性与文化承载力。优先选取能体现民族美学基因的作品,如《牧笛》中水墨晕染的空灵意境、《猪八戒吃西瓜》中剪纸艺术的质朴趣味、《天书奇谭》工笔重彩的典雅风格,这些资源不仅承载着传统艺术的形式美,更蕴含中和之美、天人合一等精神,能为教材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需考量美术风格的辨识度与包容性,避免艺术表达过于小众化,确保其视觉语言能被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学生理解和接受,如《三个和尚》的极简线条风格既保留了艺术个性,又具备广泛的审美适应性。在教育适配维度,需建立与教材体系深度耦合的筛选逻辑。依据学段认知特点分层筛选,例如小学低段教材宜选用《葫芦兄弟》中造型夸张、色彩明快的角色设计,契合儿童的具象思维特征;中学阶段则可纳入《大鱼海棠》中蕴含哲学思考的场景构图,适配青少年抽象思维的发展需求。按学科特性分类筛选同样关键,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插图可侧重于《大闹天宫》等具有叙事张力的美术资源,强化文本意境的可视化程度;生物教材中自然主题的插图则可借鉴《小蝌蚪找妈妈》中的写实水墨技法,平衡艺术性与科学性;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寓言故事板块,可选用《阿凡提》的讽刺漫画风格,通过视觉隐喻引导价值思考。
其次,对中国动画电影的美术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实现视觉语言与教育功能的有机融合。其一,视觉符号的简化适配。将动画电影中的动态造型与复杂场景,转化为符合教材版式的静态符号系统。例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的翎羽装饰与云端场景,在适配历史教材的“神话传说”内容时,需剥离繁复的纹样细节,保留金箍棒、虎皮裙等核心元素,以简洁的线条勾勒角色特征。其二,叙事逻辑的聚焦适配。动画电影一般为多线叙事且充斥着戏剧化场景,需转变为聚焦教材知识点的单一阐释维度。如《三个和尚》中“寺庙失火”的高潮场景,在转化为道德与法治教材“合作”主题插图时,需剥离火灾的紧张冲突,仅保留三人合力抬水的核心动作,通过构图突出协作的行为逻辑,剔除与主题无关的环境细节。其三,情感表达的适度适配。动画中强烈的情绪张力需转化为贴合教材理性基调的中性表达。《哪吒闹海》中自刎场景的悲壮感,在适配语文教材的“反抗精神”主题时,需弱化血腥与悲情元素,通过紧握乾坤圈的手部特写与坚毅的面部表情,传递“不屈”的精神内核而非激烈的情感冲击。
最后,动画电影美术资源在转化为教材插画时,需实现知识传递、审美培育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在知识层面,需实现插图与教材文本的语义共振,通过动画美术的具象化优势消解抽象知识的理解障碍。例如,物理教材中“力的相互作用”章节,可借鉴《崂山道士》中穿墙术的视觉隐喻,以道士穿墙时身体与墙体的受力形变,将抽象力学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叙事,使插图成为文本的“视觉翻译”。在美育层面,需借助动画美术的形式美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这种培育并非孤立的技法展示,而是与学科内容的深度融合。如语文教材中边塞诗单元的插图,可借鉴《九色鹿》的壁画式构图,以赭红色调与线条的张力再现“大漠孤烟直”的雄浑意境,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感受传统绘画中线条传情的美学特质。在文化层面,需对动画美术中的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激活,避免只进行符号的简单挪用。例如将《大鱼海棠》中“椿”“湫”的服饰纹样与《山海经》中的神话意象结合,转化为历史教材中描述先民宇宙观的插图,通过服饰细节中的图腾符号与场景设计中的天地格局,引导学生从视觉元素中解读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三个维度不会割裂存在,而会形成相互支撑的育人闭环。
三、结语
中国动画电影美术资源向教材插图的转化,是一个将优秀文化资源与教育需求进行创造性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通过资源筛选的精准性、艺术转译的创造性、教育适配的协同性,既解决了当前教材插图的质量短板,又为动画美术资源开辟了新的价值空间。长远来看,这种转化不仅能提升我国教材的教育效能与文化品位,更能在青少年心中种下美与善的种子,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目标,同时推动动画产业与教育领域实现跨界融合,形成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基金项目:咸阳师范学院2025基础教育实践研究项目:中职美术教材插图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影响研究(sjxm202535)